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智若
大智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72
  • 关注人气:2,9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谋杀自己的写作教父

(2013-12-19 20:37:17)
分类: 无礼书评文化了
    每一个作家都需要在写作中成长,那么,作家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写作的作品是外在的,内在的是谋杀冲动。作家天生是模仿专家,正是模仿激化了作家谋杀的动机和行动,如果一个作家即没有谋杀的冲动和行动,那么,他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谋杀不是谋杀自己作品里主人公,而是谋杀曾经给了自己无数写作冲动和灵感的模仿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作家需要蓄意谋杀自己的写作教父事件。
                                  模仿:从来不是文学的硬伤
    如果柯南.道尔没有模仿爱伦.坡,会有福尔摩斯吗?对于模仿,我们一直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残言论中,总以为抓住作家模仿的七寸,殊不知,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导致作家和评论者都遭受了羞辱。一般洋洋自得说这种话的人,不是对文学没有体验,就是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作品浮光掠影的自大之徒。我以前说过,这里再次重申:模仿从来就不是文学作品的硬伤,作家模仿作家,从来就没有对文学犯下原罪。
    关于模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具有标杆意义的中国老牌文学杂志《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在著作《一个人的文学史》中,收集了扎西达娃1986年写给他的一封信《扎西达娃:借鉴与模仿》,扎西达娃在信中大意说,1986年《西藏文学》的6月号引起很大反响,组织过一次大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魔幻现实主义被人抓住了小辫子,某些人指责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的,不是西藏的。程永新九十年代在《新民晚报》开的专栏中对此有过一个很重要的回应。程永新说:“‘模仿’是一件很容易操作且很容易置人于死地的利器。批判家只要随口把一部新作与西方某部作品联系在一起,就能极为简便地否定掉一部作品。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论调(这种论调曾经一度还显得很时髦很新奇):只要举十部文学名著,即可概括所有的中国当代新小说。”
   任何一个作家开始阅读的时候,就是模仿的准备动作,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是模仿行动的开始。一个作家从小学开始读课文一直到他金光照顶,最终死去,他都在阅读、模仿、写作中渡过。
                                  钩沉:巴尔特谋杀加缪
    阅读和模仿的过程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回避的,包括文学批评。法国思想大师罗兰.巴尔特就是谋杀了自己当初的写作教父加缪。关于巴尔特和加缪之间的冲突,菲利普.罗歇所著的《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大致记载事件的脉络,这部传记语焉不详,好在我对巴尔特的著作相对熟悉,对这件事情的历史稍有了解。
    巴尔特的思想起源于加缪,巴尔特没有大学学历,年轻时期,由于肺病,在疗养院呆了八年,疗养院的内刊《生存》由于巴尔特的加盟而有了很大的变化,1944年,29岁的巴尔特在《生存》上发表《<局外人>风格之思考》,这篇文章是巴尔特早期发表的文章之一。他在文中说,凭借那些先锋派的既有之物,加缪写出了一部蕴含丰富的简洁作品。巴尔特通过阅读加缪而选择了文学思考。
   巴尔特由于没有大学学历,一直不是教授,直到晚年,经过自己同性恋的情敌福柯的介绍和投下关键一票,成为法兰西公学院教授。他晚年一再声称要写小说,但到死,没有写出引人注意的小说。巴尔特由于深受索绪尔的影响,符号学解读作品太个性化,不讲游戏规则,引起很大争议,一度被人指责为骗子。巴尔特声誉日隆是后来的事情,早期的巴尔特默默无闻,巴尔特的成名作是《写作的零度》。罗歇的《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说,《写作的零度》如同一纸病危通知,张挂在频死的文学的床头。这部作品读来,云山雾罩,巴尔特巴洛克风格的文风让人不知所云。这本著作基本奠基了巴尔特的思想方向。1955年,两人公开反目。这一年,巴尔特在《俱乐部》杂志上发表对《鼠疫》的分析,质问加缪,小说是一场瘟疫年度报告,还是有关孤独的小说?指责《鼠疫》结合的不好,导致《鼠疫》流了产,既是悲剧的流产,也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流产。加缪开始回应,加速了他们反目。
     虽然巴尔特后来没写什么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巴尔特的奠基之作《写作的零度》,受加缪《局外人》很大影响,是加缪小说给了巴尔特写作冲动和灵感。罗歇的《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记载,1971年,巴尔特才承认是由于加缪的《局外人》,巴尔特才有白色写作的想法,也是写作的零度想法。国际符号学会副会长李幼蒸在翻译的《写作的零度》译者前言里说,巴尔特主张的零度的写作或中性的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又毫无介入其中。中性的、白色的、零度的写作,即回避或摆脱社会性价值判断和实践介入,以维持一种文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一致性。很显然,巴尔特的思想是受《局外人》的启发。
    巴尔特和加缪在写作上是什么关系?罗歇的《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说,巴尔特与加缪及其体系相当彻底地决裂的同时,也跟关键的同时代的人物划清了界限。他杀死的即使不是父亲,也是他自己的写作活动的教父。
   如果柯南.道尔没有谋杀爱伦.坡,会有福尔摩斯吗?一个没有谋杀写作教父事件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巴尔特并不是写小说的,而成为影响后世的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启蒙来自于加缪,所以罗歇才说加缪是巴尔特的写作活动的教父,50年代,巴尔特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他完全有资格谋杀自己的写作教父。如果一个作家永生只在模仿一个作家,他永远走不出教父的阴影,他就很难被定性为成熟作家。
                                  成熟:不断谋杀写作教父的过程
    谋杀写作教父不是文学模仿的中止,而是谋杀之后会继续寻找新的写作教父,继续模仿。巴尔特自己也说,他只是把其他人的思想综合在一起。除了早期的加缪,索绪尔、萨特、米什莱等等作家继续给予了巴尔特巨大的思想灵感。其实作家随着年龄、学识、经历、阅读的不断增大和丰富,会不断出现新的让他模仿的写作教父,然后谋杀写作教父,再继续寻找写作教父,每一次谋杀,都是成熟的标志。我可以这么极端地总结一下:作家模仿的作家人数越多,谋杀教父的人数越多,说明作家的成就越大。
    我对别的作家几十年模仿的写作教父也许不是太熟悉,但我熟悉自己。虽然我一文不名,但随着这些年的年龄、学识、经历、阅读不断变化,我模仿的对象在不断更新,谋杀的人数也在更新。我20多岁的时候,疯狂模仿马尔库塞,觉得马尔库塞就是我以后甚至终身的写作楷模,我那时是一个企业的秘书,写公文的时候都要参考一下马尔库塞的著作,有时候能把领导糊弄的一愣一愣的。但随着哲学著作阅读范围加大,尤其是涉及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发现了马尔库塞哲学著作里激情因素,而不是哲学因素,开始远离马尔库塞;
    30岁的时候,执着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曾经为了提高自己,花重金去进修过医学课程。那个时期,任何文本,不管小说、诗歌、绘画还是古典音乐,都能通过精神分析拆解,自鸣得意,我以为找到一劳永逸的文本分析方法,觉得精神分析是我终身使用的方法。后来发现,每次使用精神分析对作者和文本都是一次伤害,这些年,除了用精神分析解构过阿乙的作品外,我现在很少用,到现在对阿乙都有内疚感;
    35岁接触了德里达和福柯,觉得他们才是考察文本和历史最好的方法,但现在,我开始怀疑德里达对哲学的认知;现在,我又迷恋上波德里亚、德勒兹和巴尔特。我知道,过几年,我同样会谋杀他们,虽然他们曾经给了我无数激情和灵感。也就是说,这些年,我先后谋杀过马尔库塞、弗洛伊德、德里达,以后,我还会谋杀波德里亚、德勒兹和巴尔特,虽然他们曾经是我写作教父,让我一次次模仿。但我会毫不怜惜谋杀他们,因为我的认知需要成长,虽然我的文章里依然有他们的影子。
    其实,作家的模仿的对象不一定就是西方功成名就的大师,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身边的作家也是我模仿和谋杀的对象,比如阿乙,他小说中的羞辱感叙述、很重的失败感让我模仿了很多次。一句话,宽容作家模仿,鼓励谋杀写作教父。作家的成熟,模仿和谋杀是绕不开的路径。
参考文献:
《一个人的文学史》,程永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3--5
《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菲利普.罗歇著,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237--269
《写作的零度》,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2012年6月,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