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失踪者档案
(2012-12-04 09:17:16)
所谓失踪,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失踪,而是文学意义上的失踪。
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文学风起云涌大潮中,一些写作者在文学的舞台上,曾经制造了疯狂的流行文化,或者刮起迷离的文学旋风。时至今日,由于复杂的原因,有的在文学领域失去了最初的光芒;有的另谋职业,终止了文学写作;有的依然活跃在艺术领域,但是,已经不再把文学事业当作第一职业了。总之,他们淡出文学舞台,淡出公众视野。
由于我的阅读有限,记忆有限,交往有限,所以,我的这份当代文学史上失踪者档案清单是不完全的。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文学史。什么叫文学史?我觉得就是一个人阅读的记忆史。文学史既不属于国家的,也不属于集体的,当然,属于某个山头也是有问题的。只有个人的文学史才是最有含金量的。
失踪者:卢新华
卢新华,男,生于1954年。现从事职业不详。谈论当代文学,卢新华的名字是无法绕开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24岁的卢新华从此一举成名,红得发紫。此篇小说是当代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等小说成为中国文革后小说的开篇之作。
当时全国的文学界开始了《伤痕》小说大讨论。1978年9月19日的《文汇报》,发表了文学评论界元老级人物荒煤先生一篇文章,对《伤痕》有了一个明确的定性:《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荒煤说,总之,《伤痕》引起的争论,远远超过对小说本身评价的意义,它涉及到文艺创作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暴露了我们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的《伤痕》有多深。
《伤痕》我读过很多遍了,现在,再读一次,依然发现小说不论叙事技巧、语言还是人物塑造有很多问题。《伤痕》成了政治的传声筒。
后来的卢新华文学业绩平淡,曾经出版过一些小说,包括最近也出了一本关于财富的书,但没有在文学领域引起什么反响。他和文学舞台一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卢新华难道是当代文学的“仲永”?
失踪者:舒婷
舒婷,女,生于1952年,著名诗人。现隐居,从事职业不详。70年代出生的文青们,没有读过舒婷的人,凤毛麟角。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齐名。舒婷和当代诗坛、朦胧诗捆绑在一起。记忆舒婷,犹如记忆自己懵懵懂懂的青涩青春期。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舒婷的《致橡树》和《自画像》,尤其是《自画像》,记得当年读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几岁,根本不懂“她是他的小阴谋家”这句诗是啥意思。朦胧诗和舒婷,是当时爆红的流行文化之一,其娱乐性和话题性,和现在的《中国好声音》并驾齐驱。
到了90年代后期,舒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舒婷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喜欢演讲。她不上网,不开博客。据说腾讯有一次给她打电话,舒婷说:“我没有一个叫腾讯的朋友啊。”今年出了一套舒婷文集,我手头没这套书,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文集重印。她已经不再引起大众广泛的兴趣了。
失踪者:雪米莉
如果你以前没有在大街小巷的报摊上看到“(香港)雪米莉”的书,你可能就是8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早期,“(香港)雪米莉”作品,风靡全国,那个时期顶级畅销书之一,和琼瑶、金庸的作品有一拼,铺天盖地的盗版足以证明这一点。
雪米莉,男,出生1953年。现从事职业可能是影视业。炮制这么多“香港黑社会”小说的“香港女作家雪米莉”,其实是一位四川男人,而且之前没有去过香港。“(香港)雪米莉”作品是大陆纯文学向俗文学转型最成功的一个案例,“香港女作家雪米莉”首席枪手是作家田雁宁,之前是搞纯文学的,挺有名气。当然,该作品系列也是大陆书商和作者合伙造假的经典案例。
而今,从道德层面和文学层面讨论雪米莉现象,没有什么意义。十几年过去了,雪米莉一直没有在市场上重现了。只能是文学领域较早闯市场一批人遥远的神话了。
失踪者:汪国真
汪国真,男,出生于1956年。现可能从事书画、音乐方面职业。我忘记了多大才读到了汪国真的玩意,只知道后来校园流行的各种礼品卡片里,都有汪国真的诗,
粉色或红色艳丽的笔记本里,都摘录其印刷的诗句。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写情书的人,都会抄录几句诗,以显得情书显得诗情画意,有狂狼蝶舞之感。汪国真的诗真臭了街了。
我当时虽然处于懵懂之年,但对这种煽情的表达很反感,至于为什么,那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觉得,汪国真的诗挺符合正处于青春期骚动者阅读的,因为可以用五彩缤纷的语言,化妆来自肉体的骚动。如果我说汪国真是优秀的诗人,会把中国优秀的诗人气死,汪国真是青春期手纸文学的创始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心灵鸡汤喝多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会反胃的。
汪国真在21世纪之后,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成为遥远的风景。那时的青春期少男少女而今人到中年了,汪体消失了,但依然有庞大的群体有青春期骚动症,只不过,汪体被咆哮体、淘宝体、知音体、甄嬛体等等网络体替代了,后者更具有犬儒性质。
失踪者:艳齐
艳齐,男,生于1957年,现从事职业不详。在20世纪90年代,艳齐是文坛一匹具有忧郁气质的烈马。忧郁和烈马似乎很矛盾,但按在艳齐身上比较合适。艳齐经历比较坎坷,曾经在《中国有色金属报》当主任编辑。其诗集《因为爱你》当时风靡都市,尤其是封面上色欲诱人的美女图像让人流鼻血。后来又写过小说和纪实文学。20世纪90年代末期做过一张小报,失败而终。主编过一套中国文坛黑马丛书,包括当时实力派作家作品,很有影响力。据说一直在做书买,后来不知去向。不知其目前仙居何处,以什么谋生。
失踪者:……
想起好几个人,居然不想列了,有人会说,文学边缘化了,作家离开文学战场很正常。文学被边缘化了吗?文学是小众吗?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貌似很深刻,其实很漂浮的论调。这么说的人,不是缺乏对文学敬畏感的人,就是不懂装懂的人,要么就是不怎么读书却喜欢指点江山的话题篓子。文学进入了多元阅读时代,这才是主要原因.文学需要新人出世,需要年青一代的异类作品,靠一些老作家撑文坛,岂不是死水一潭?有作家在文学史失踪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