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记

(2010-02-24 10:51:34)
标签:

杂谈

分类: 备忘一下历史了

笔记
1.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主要运行孤立的理智程序,通过推理从一个信念到另一个信念,而后者则否认我们对他人的理解本质上首先是理论性的,相反它坚持,理解他人心灵的时候,我们将我们自己的心灵用作模式。
都预设了他人心灵的完全不透明性和不可见性,恰恰由于所谓缺少达至他人心灵的体验通道,我们才不得不依赖并运用理论推理或心理模仿,两种阐释都认为,他人心灵是被遮蔽隐藏的,因而,社会认知理论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将这些隐藏的心理状态或过程依附与大家可以观察到的特定身体。
在待解释的现象和实际被解释的现象之间存在不一致。
你可以被欢乐氛围感染,而不知道为什么高兴。
孩子双亲的一个共同朋友靠近他们,他能够以同感的方式感受孩子双亲的悲痛,而他自身并不感到个中的绝望,因此,从质的层面上讲,他的心理状态不同于孩子的双亲,真正说来,孩子双亲的悲痛欲绝和他们朋友的同感明显是两种截然不同状态。
反应是我们体会他人情绪的结果。
舍勒提到一种表达统一体,断言,行为时一个不能在心理-物理上区分的概念。只是通过后来的抽象过程这一统一体才被分割,我们的兴趣进而指向内或外。
胡塞尔补充,听者并没有对这些体验的内感知,而只有外感知。
他人的体验根本不能以和我自身的体验一样的原始方式被给与我。
我肯定缺少对该心理状态的第一人称体验,那一悲痛不是我的悲痛。我首先指向的是我朋友的体验,而非他体验的对象。体验处于他人之中而不是在我自身之中。
就同感是直接的、非中介的的并且是非推论的而言,它与感知相似,就其没有将被体会的体验完全呈现给我们,只有体验的主体才能享受该呈现而言,它与感知不同(他者,大智若注)
胡塞尔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像我通达我自身的体验一样通达他人的意识,他人就将不再是他人,而成为我自身的一部分。他人的心灵有更多的东西。他人是自我的副本。(值得怀疑,对他人心灵的感知是艺术加工,大智若注)
(扎哈维《同感、具身和人际理解:从里普斯到舒次》世界哲学,201001   10--25)


2.梅洛庞帝认为,身体的存在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在世存在的 运动,对身体的幻肢现象只能用现象学的在世存在来解释。
梅洛庞帝把身体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事习惯的身体,一个事当前的身体,习惯的身体是和过去经历有关。它已经形成了和世界相关联的特定习惯方式。因此,人的身体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已经有一种习惯在情境等待他。也就是说,在进行反思之前,人们已经和世界有关联,已经期待世界中存在着什么了。这是一种前意识,前反思的东西,这种身体可以称之为匿名的,前个人的意向性。
习惯的身体就好像被放置在潜意识中的东西一样,是我们过去经历的积淀,它影响着当前的身体,习惯的身体给当前的身体一种活动的前提和背景,但是这种前提和背景并不是一种明确地规定的东西,要骑车经过一个地方,我们并不要计算一下我们能不能过去,然后再决定过不过去,而是我们的习惯已经使我们前反思地知道我们可不可以过去。
当我们移动身体的时候,就直接进行移动,不需要寻找身体,不觉得身体处在空间的某个位置上。
我们不在能区分什么是观看者,什么是被看者,肉成为了根本性的东西,一切都源于世界之肉。
(关德群,《梅洛庞帝的身体概念》)

3赛捏卡认为,愤怒都表明灵魂的一种软弱,不是德行,只能是欠缺,一个智慧的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允许愤怒的存在,更不能妄想通过愤怒来强化甚至实现德行。歌曲会激起人的喜怒,战鼓会激起的斗志,一张图画,一个场景都会给人带来本能的刺激,而与理性判断无关。

赛捏卡著名性情三段论:初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对性情的准备,是一种威胁;二动,与意志结合,但尚不顽强,使我认为应该报复,三动,完全失去了控制。
奥古斯丁,建议,喜爱,同意。
(弗洛伊德自我笨我超我有类似,大智若注)
在上帝国中,更大的正义是不在心里奸淫。
也学斯多葛派会认为,哪怕是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也难免会在看到美女时候有反应,但他会用理性节肢这样的触动,使他不至于变成淫念。但奥古斯丁认为,哪怕尚未到达耶稣所谴责的有意志赞同的淫念,那也表明了身体对灵魂的不服从,正是对人不服从上帝的一种惩罚,不是无辜的。淫欲只是身体对灵魂最强烈的一种反抗。
淫欲对理性意志的反抗,是肉身对灵魂反抗的一种表现,是对堕落后人类的普遍状态的一种揭示。
灵魂与身体本来一直在亲密地共生共栖,而今被一种力量撕开,就产生了一种绝望和违背自然的感觉,而淫欲,则是身体反抗灵魂的最高程度,身体的享乐没有比这种更大的,以至在达到高潮的那一刻,人的所有敏感和警醒的想法都被遮盖了,只要身体的欲望在反抗着理性的意志,几乎可以说,人就处在通往死亡的过程中,当欲望彻底战胜了理性,使人的一切敏感和警醒的想法都被遮盖的 时候,就是对死亡的一次模仿。对奥古斯丁来说,死亡永远是人类软弱性最痛苦的 标志,只有死亡才是人类一切欲望和痛苦的根基,一切欲望和软弱,都可以化约为死亡,但不能化为性欲。
奥古斯丁认为,包括淫欲在内的一切前性情,都表明了身体与灵魂的不和谐,都在揭示亚当的反叛和堕落,这种根本的软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是时刻提醒着人类根深蒂固的罪性。
(吴飞 《奥古斯丁论前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笔记
后一篇:枪手的前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