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2014-03-22 22:25:53)
标签:

阿伦

雷乃

分类: 咖啡时光
你从来不像是在等我,但我们总是碰面,在每一个转弯处,在每一个矮树丛旁,每一座雕像脚下,每一座喷泉池边,仿佛整个花园里,只剩下你和我。我们偶尔说说话,讨论雕像的名字,树丛的形状,喷泉的水滴,或者什么也不说,特别是在晚上,你宁愿保持沉默。有天晚上,我来到你的房间……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一杯看剑气,二杯生分别,三杯上马去。

同样文字,十年前读时意气,十年后读来,往往而生悲凉,曾文正公所谓朝气暮气,此之谓矣。

想起去年大约也是这个时候看《致青春》,散场后只觉全然不是滋味,不过是场关于青春的戏,而与自己无关。青春纵有万般相似,却无一代相同,即便同一年代同一环境里的两个人,区别也是宛如河汉。唯有一点影片没有说明却略感共鸣的是:所有的青春都是以死亡为句点的,或早或晚。

死亡与少女,世间最纯洁的两样事物,恰好是时间的两面,相互映衬。唯有死亡能映照出少女的美,也唯有少女能克服死亡,至今回忆起《百年孤独》里最诗意的画面,仍是升天的雷梅苔丝。一个人成熟的过程,也便是不断经历死亡的过程,从你熟悉的人开始,到你敬仰的人,再到至亲的人。有的人很早便经历了至亲的死亡,有的人则要到很晚才会经历。无论怎样,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而这种体验,是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教给你的,经历与否,有很大不同。想起这个月初开始的两起重大事件,都与死亡有关,而国内媒体和舆论的大肆渲染,除了显出肤浅与幼稚,更凸显出整个社会乃至民族对死亡已缺乏起码的尊重。如果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曾经唤醒过一次集体对生命的敬畏,今天的普遍冷漠,难道是社交媒体发达的必然结果吗?

3月1日那天去世的,还有阿伦.雷乃导演,报道只有一则简单的新闻。我看到后,很是感慨,又找来《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重看,时过境迁,当年觉得如此刁难人的电影,如今却如此充满诗意。伟大都是不可复制的,无论你看过再多影片,它仍会让你觉得新鲜,这就是艺术的真正魅力吧,能够穿越时间的,思想与艺术,仅此而已。

从零七年开始,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杨德昌、安哲罗普洛斯、侯麦、雷乃……,随着喜爱的导演一个一个接着离去,电影于我,终于慢慢成为历史,当年的痴迷,换回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它们承载的,正是我的青春啊!我曾期待有一天将它们唤回,却只在现世中被满目的媚俗与愚蠢夹击得无处可逃。呜呼,安得影院千万间,不拘一格放映上世纪影片,使我乃得开心颜!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阿黛尔的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