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忧郁的热带

(2009-06-23 16:47:12)
标签:

列维-斯特劳斯

分类: 幽窗小语

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些和他们自己所宣称的规范无法并存的不纯杂质,这些杂质会具体表现为相当分量的不公不义、无知无觉与残酷,这是社会的天性。

 

忧郁的热带

 

 

 

 

 

 

 

 

 

 

       著者: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翻译:王志明
       出版:三联书店
       字数:40.6万
       阅读难度:★★★★☆
       阅读花费:24-30小时


 

列维-斯特劳斯已经百岁了,依然健在。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好,而是活得多”,列维-斯特劳斯则不仅活得多,也活得足够久,让早已入土的萨特一个人在地下寂寞了二十多年。没有对手的列维-斯特劳斯想必也是寂寞的,朱天文不知是不是因为想到这点才想成为列维的情人呢?我不能像朱天文那样怀着无限的崇拜来读《忧郁的热带》,事实上,我读来既是如此吃力,又是如此欲罢不能,竟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一个月,以至读完想写下一点感受,最先想到的还是书中的第一句话: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有个疯狂而奇妙的想法,便是希望由狄德罗牵头,组织当时最有学识的一批才俊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实地考察,但最终未能实行。约摸一百年后,达尔文做了这件事。再过一百年,列维-斯特劳斯也做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考察。之所以将达尔文和列维-斯特劳斯相提并论,是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恰好做了两件性质相近但指向两个完全相反方向的事。如果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通过生物学上的考证,回答了人类由何处来的问题,从而肯定了人类的过去,并赋予人类现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则通过人类学上的考察,反思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对文明的种种进步提出了质疑,并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人类将向何处去。尽管列维-斯特劳斯没有明确给出自己的结论,无疑他更倾向于站在卢梭一边,即认为人类社会不是我们一直理直气壮认为的在进步,而是在堕落。在进化论的思想已经以神话的形式深入到社会意识各个领域的今天,这样的声音,对于人更加全面的认识自身当有着积极意义。只是遗憾,这本写成于1955年的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已是2000年的事,仍当成是学术前沿介绍进来,由此观之,在社会科学上,中国大陆至少落后西方50年,落后台湾20年。

 

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列维-斯特劳斯的立场。一个人类学家的立场,本身就是极富挑战性与创造性的:为了做到尽量客观公正,人类学家必须将自己从所生活的社会中抽离出来,同时还要避免自己融入所研究的那个社会中去,从而只能游离于各个不同社会的边缘,以旁观者的姿态来打量所研究和所生活的社会形貌及其变化,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思索者与发见者。另一方面,为了不至使自己真空,人类学家又必须依赖一些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能适用的普遍原则,而这些普遍原则常常是难以找寻而令人惶惑的。如果我们想象这样的两个社会是欧洲现代文明社会和印第安的原始社会,则列维-斯特劳斯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忧伤,实际具有一种美学意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而在作者如此诚恳有时甚至是诗意的文字描述中,我也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判断,只能随着作者的轻舟,能游荡多远,就游荡多远。

 

摘录:

 

人与人的关系堕落到这种地步,欧洲人的心灵一下子是无法理解的。我们把阶级差异看作斗争或紧张,好像本来或理想的情况是这些矛盾冲突得到解决,而不存在。但是,这里的紧张一词全无意义。没有一件事情是紧张的,因为所有曾处于紧张状态的东西很久以前都挣断了。从一开始,断裂就存在,好时光并不存在,有时候人们会提起“好时光”,想发现点痕迹,或是怀旧的想回过头去,但好时光并不存在,断裂从一开始就在那里,这就使你只剩下一个信念:你在街上所见的这些人无救。即使你散尽所有,还是没有把握能使他们的命运改善一点。

 

我记得在克里夫顿海滩的一次散步。海滩在离卡拉齐不远的印度洋边,走过两英里沙丘和沼泽之后,是一片长长的黑沙滩。那天海滩上几乎没有人,海色绿白,太阳西沉,一切亮光似乎是从沙海中升起,天空像是背光。一个老人,包着头巾,向邻近正在烤肉串的餐厅借来两张铁椅子,搭起他自己的一间小清真寺,沙滩上只有他一个人,他在祈祷。

 

当一个社会人口太多的时候,不管其思想家们如何天才,该社会能存在下去只得产生出一些人沦为奴隶的情况。一旦人类开始觉得受到他们的地理、社会与心理习性所压抑不得伸展的时候,他们就会有被诱惑采取简单的解决办法的危险:把同类的一部分认为没有做人的权利。这样做使其他人获得多几十年的时间有些活动空间。

 

卡都卫欧妇女的图画艺术其最后的解释,以及其神秘的感染力量,还有那看起来没有必要的复杂性,都得解释为是一个社会的幻觉,一个社会热烈贪心的要找一种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出那个社会可能或许可以拥有的制度,但是由于其利益和迷信的阻碍而无法拥有。在这个迷人的文明里面,美女以她们身体的化妆来描绘出整个社会集体的幻梦,她们化妆的图案是描绘一个无法达成的黄金时代的象形文字图案,她们用化妆来赞颂那个黄金时代。

 

一年里面有半年的时间,南比克瓦拉人都得靠吃令人难过的简陋食物维生。每次男人垂头丧气回到营地,失望而又疲惫的把没有能派上用场的弓箭丢在身旁时,女人令人感动的从篮子里取出零零星星的东西:几颗橙色的布里提果子、两只肥胖的毒蜘蛛、几粒小小的蜥蜴蛋、一只蝙蝠、几颗棕榈果子和一把蝗虫。软果子在盛水的葫芦里用手压碎,硬果用石头打碎,小动物和幼虫则丢进热灰中烧烤。然后,他们全家人便高高兴兴的吃起一顿无法填饱一个白人肚子的晚餐,全家人就靠此过日子。

 

要建立起书写文字的出现和文明的某些特质之间的互变关系,我们必须换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考察。与书写文字一定同时出现的唯一现象是城镇与帝国的创建,也就是把大量的个人统合入一个政治体系里面,把那些人划分成不同的种姓或阶级。这种现象,无论如何是从埃及到中国所看到的书写文字一出现以后的典型发展模式:书写文字似乎是被用来做剥削人类而非启蒙人类的工具。这项剥削,可以集结数以千计的工人,强迫他们去做耗尽体力的工作,可能是建筑诞生的更好说明,最少比前述的书写文字与建筑的直接关系更具可能性。我的这项假设如果正确的话,将迫使我们去承认一项事实,即书写文字的通讯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进行奴役。把书写文字用做不关切身利益的工具,用做智识及美学上的快感的源泉等等,是次要的结果,而且这些次要的功能常常被用来作为强化、合理化和掩盖进行奴役的那项主要功能。

 

如果佛教,像伊斯兰教一样,曾试图控制原始信仰的过度之处的话,佛教采取的办法是透过返回母性乳房的承诺所隐含的一体保证,用这种办法,佛教把性欲中的狂潮与焦虑消除后,重整于人体本身。伊斯兰教所采取的是相反的步骤,沿着男性取向发展。伊斯兰把女人关在一旁,不使人接触母性乳房:男人把女人世界转变成一个封闭的个体。毫无疑问的是,伊斯兰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得到宁静,但这把宁静建基于隔离原则上面:把女人隔离出社会生活之外,把不信者隔离出精神共同体之外。佛教则是相反,佛教把宁静看作是一种融合:与女人融合,与全人类融合,同时把神性表现成一种无性的面貌。

 

人类为了免受死者的迫害,免受死后世界的恶意侵袭,免受巫术带来的焦虑,创发了三大宗教。大致是每隔五百年左右,依次发展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令人惊异的一项事实是,每个不同阶段发展出来的宗教,不但不算是比前一阶段更进步,反而应该看作是往后倒退。佛教里面并没有死后世界的存在:全部佛教教义可以归纳为对生命的一项严格的批判,这种批判的严格程度人类再也无法达到,释迦牟尼将一切生物与事物都视为不具任何意义:佛教实际是一种取消整个宇宙的学问,它同时也取消了自己作为一种宗教的身份。基督教再次受到恐惧所威胁,重建起死后的世界,包括其中所包含的希望、威胁还有最后的审判。伊斯兰教所做的,只不过是把生前的世界与死后的世界结合起来:现世的与精神的合二为一。

 

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我将要用一生的生命加以描述,设法想要了解的人类制度、道德和习俗,只不过是一闪而逝的光辉花朵,对整个世界而言,这些光辉花朵不具任何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也只不过是整个世界生灭的过程中允许人类扮演人类所能扮演的那份角色罢了。然而人类的角色并没有使人类具有一个独立于整个衰败过程之外的特殊地位,人类的一切作为,既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也并没有能扭转整个宇宙性的衰亡程序,相反的,人类自己似乎成为整个世界事物秩序瓦解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催化剂,在急速的促使越来越强有力的事物进入惰性不动的状态,一种有一天将会导致终极的惰性不动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快乐王子
后一篇:Fine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