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睿睿


分类: 博客志 |
睿睿(又是叠词,我都觉得挺难为情的),为了加以区分,不知道可不可以再加上同学二字来称呼呢?虽然,我到现在仍只能猜测你的年龄,比我大三岁?五岁?我反正是没大没小惯了,平时都是乱呼人名的,你给包容包容得了。关于下面将要写到的内容,也要先请你包容,因为,我十分不能确定你读完会作何感想。本来这篇文字很早就想写的,但一直很踌躇,因为对于你,我始终觉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要理解的话,也只能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所以,我甚至有些担心这样公开的文字,会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关于这点,我也是没有把握的。但我知道,你还是会包容的,唯独这点,我心里还比较有底,所以才胆敢写给你。
睿睿同学,在我的这些博友里,你是最神秘的。虽然读你的博也将近两年,了解到你的信息已经不少,比如你是小学老师(教英语还是教画画不能确定,可能教的还不少)、能烧得一手好菜(好到什么程度,没品尝过作品,先持保留意见)、会画画(还是绘画专业出身吧)、会大提琴(这才是最让我羡慕的)、会设计(肯定还会很多我不知道的)、成都人(我小舅妈也是成都人)、射手座(虽然一点也没看出来)……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你挺神秘,也许是因为你的精神世界太丰富。天知道,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在你面前,我就不敢谈阅读的事,因为你在高中时读过的书,肯定比我念完四年大学后读的还多,而且都是文学名著,单是英国小说一项,我所接触过的人里面,就找不到一个可以和你说得上话的人。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梁遇春的散文,这方面可能你和他会有些共同语言,只是可惜你们生不逢时,而且他也英年早逝(二十六岁)。还有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你都是我知道的人里面阅读量最大的。所以看你列出的阅读清单,我暗暗在心里诧异:这么一个嗜书的人,高中和大学都是怎么过的呀!
读了这么多书,好不好呢,我也不知道,但心里觉得是好的,起码足够你应付世间的一切无常与烦恼,也可说是庸常俗事吧。也许我这样说带有一点功利色彩,是不对的,因为阅读对于你,一定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虽然我也还算喜欢阅读,但和你相比,我的阅读就不地道,你说我读的书扎实,那是因为我的阅读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且是比较系统的计划,大半都是给自己定的任务,只有少部分是漫卷,大量读散文也还是这两年的事。而你的阅读,是纯粹出于自己的喜好,是小孩子玩耍时的那股劲头,因此从中获得的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并描述的。
因为有了这样丰盈的精神世界,所以让我觉得你有点复杂,当然,不是人格上的复杂,而是精神上的复杂。人格上,你可能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但精神上,我很难判断并给你定位。我能想到的,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是沉睡的森林。可以这样描述:中古时代一座隐藏在森林中的清幽教堂里,你在朗读但丁的《神曲》,背景乐是巴赫。这样一幅充满宗教气息的画面,是你给我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虽然那时,你还并未入教,但我已经隐约看到你渴求安宁的心境。你是一个注重灵魂的人,世俗的事,我猜你没有很放在心上,因此给我的感觉是很贵族气的。我有时甚至想,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啊,一定以为自己就是可以围着上帝坐的么?在这点上,我可能受了鲁迅的影响,那句话怎么说来?“从前海涅以为诗人最高贵,而上帝最公平,诗人死后便到上帝那里去,围着上帝坐,上帝请他吃糖果!”我听到这句话后,对围着上帝坐就没有了任何兴趣。对灵魂的事,我也不是很在乎,倒是对贾宝玉说的一段痴话比较感兴趣:死了以后就化为飞灰,不,飞灰还不好,还有形迹,宁愿化作一缕轻烟,风一吹便散。可知我骨子里是庄子的逍遥,在我看来,生命是比灵魂更重要的,因此我更注重生,而生却又经常是不由己的,在世既不能逍遥,至少死后,我希望可以。
说到这里,想起你说你有过自杀的念头,我是不能当真的。我梦见过自杀哩,非常恐怖,就是非常不情愿,因为有太多留恋,每每醒来后庆幸:啊,还好,还活着,没有死掉。上天保佑!
关于灵魂与永恒的问题,可能会是我们的最大分歧,虽然也谈不上是分歧,只是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有所不同了。这可能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我小时候是没有什么家教的,读什么书,完全是受学校的影响,有时也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因此上高中前,我基本都是读的古诗文,背的也是古诗文。高中的时候才开始阅读外国文学,虽然也稀里糊涂的乱读过一气,到底只是自顾自的读着玩,气质上可能受了影响,但骨子里仍是以前的那套。相对来说,你受的是良好家教,什么时候了该读什么书,都有分寸,因而受家庭影响比较大,这点可以放到后面再说。
其次是忧郁的热带。这是你自己说的,大致可以这样描述:热带海边一间明亮宽敞的画室里,你在临摹马蒂斯的《红色餐桌》,背景乐是德彪西。这是你比较矛盾的一面,一方面你可能渴求宁静,渴求宗教的平和,但另一方面这种宁静平和在生活中又经常会遭到破坏,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想保持高中时代向往的那种虔诚与纯净是越来越难的事情了。可你似乎又不愿彻底放弃,虔诚的渴望与内心种种热情的涌动相互倾轧,便会导致忧郁、孤独。你喜欢的词句:“马不停蹄的忧郁”,“普遍的空虚、焦虑和迷茫”,“爱是万物之心”,以及你经常对梦境的描述,都可以看作是这种矛盾的反映吧?啊,说到梦境,我不能不羡慕你,总是能细致的将梦中的情景刻画出来,而且都是甜美丰盈的梦,我做的呢,就都是坏梦,好几回还梦到自己的死,我命苦啊,不但是睡不好觉,连好梦也做不到几个,可见上天是多么不公平!
忧郁是不好的,这我们知道,空虚、焦虑和迷茫也都是不好的,这我们也知道,但何以总是会陷入其中呢?我觉得应该也是有原因可寻的,但既然你是那么排斥理性的人,我也只能是顺着你的意思了,因为即使找出原因来,可能也无法改变。其实体验过真正的空虚、焦虑和迷茫的人,才可能深刻起来呢。另外要说起来的话,这种艺术性的忧郁,是你不太喜欢的法国人特有的,普鲁斯特啊,波德莱尔啊,德彪西啊,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肖邦到巴黎一住,可不也就忧郁起来了?可见这忧郁是有地域性的,而且有传染性,但我们都一致认同:唯有音乐可以抑制这样的忧郁。
最后,就是骄矜的玫瑰了。关于这一面,更多的是我的猜测,描述的话,参见梵高的作品——《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加歇》。你说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英国小说的影响。抱歉,我没有读过简.奥斯汀,否则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我是喜欢法国人更甚于英国人的,为什么呢,因为法国人比英国人爱笑,至少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是这样。我喜欢爱笑的人,尤其是那种发自内心喜悦的笑,是童心未泯的表现。
而我想强调的是喜悦,怎么说呢,我很少在你的文字中读到喜悦,虽然有时会出现欣喜,但和我说的喜悦,还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家教严,都给抑制了呢?比如你很少提到莫扎特,我猜测你可能不是很喜欢,但我就非常喜欢,因为他的音乐,就是充满喜悦的。清新、自然、活泼的喜悦,就如同下雨时田野上各种小动物的狂欢,是向大自然敞开胸怀的快乐啊!
不知道我说的这三方面,是不是符合实情,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写了。至于到底什么是你精神世界里的主导,我就不能妄加揣测了,因为你的喜好实在太多,可说的也实在太多,我不敢多说,也不可能一次说完。总而言之的话,我们的交集固然很多,但似乎也都在有交集的地方都有分歧,好在我们有一点最重要的基础,便是彼此的信任和珍惜,你是能理解的。那说到这里,如果你有太多不同意的地方,也要先暂时忍住:-)
你常说你就喜欢过古典式的生活,坦白说,我想过的生活,可能比你的还要古,因为西方神性风雅的时代,顶多也就公元十二世纪吧,我想生活的时代,还在公元前,《史记.吴太伯世家》有一则故事,可表我心: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前奏曲 —— 《All About Lily Chou-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