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负暄琐话

(2009-05-02 21:15:21)
标签:

张中行

负暄琐话

分类: 幽窗小语

一九四八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将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同学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
                                                                           ——《红楼点滴一》

负暄琐话

 

 

 

 

 

 

 

 

 

 

 

       著者:张中行
       出版:中华书局
       字数:15万
       阅读难度:★★☆☆☆
       阅读花费:5-6小时

 

 

张中行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七十五岁,老先生已于2006年作古,今天才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深感遗憾。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张中行于193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但七十多岁后才开始写些非学术的文章,其中原因,恐怕并非是行未能有余力吧。我喜读长者散文,每读必受教益,而年轻作家的文字,或某些作家年轻时候的文字,仿佛总有那么点作态或媚态,莫非一定要上了年纪才可以将文字写平实了么?

 

名为《负暄琐话》——晒太阳的时候可看的闲书,读来却并不闲,我倒是觉得宜置于床头,一读再读。就内容与写作特点来看,这是一本延续了《史记列传》与《世说新语》风格的书,以史家的笔法写人记事,简约、郑重,并师效张岱的写意手法,举重若轻,虽在力道上未能有前述遒劲,但仍是大手笔。

 

大手笔首先表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谓之“选境”。张中行生于1909年,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一切大事,可以说都亲身经历,一生中见过的人,遇过的事,可写的数不胜数,但书中所记,无重大历史细节,亦无浓厚沧桑变幻、生死沉浮。所记之人,从学者、商贾到叫花,可谓三教九流,所记之事,亦不过是平常吃住、往来、生活琐屑。将这样的所记,再放到历史中去看,却令人可感、可慨,亦可敬。

 

大手笔还表现在对材料的处理上,一本必定要涉及诸多前辈学人的书,采用什么态度来写本身就是很见功底的事,过于庄重严肃或过于诙谐幽默都难令人满意,阳春白雪难,下里巴人也难,即便有时采取折衷的办法也未必讨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写到的人,其学识人品,必定要有相当的理解才不至于偏颇。张老采取的态度可谓是慎之又慎的,如写胡适,写周作人,都是大家熟之又熟的人物,但在他的笔下读来,如史记般明朗,令人信服,而其行文中所流露出的自身学识、涵养,无不令后生敬畏,是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做派。

 

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理由,说出来未免见笑,便是书中所记的一些轶事,张中行可能是最后一个还能提供这些细节的人。对于民国,了解的越多,越发觉得像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涌现出来的一批批才俊,如今都似珍珠般珍贵,不说成就,单是那一批人本身,已是民族宝贵的财富。

 

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三校各回老家后,清华大学校庆,胡适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说是某年,请他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废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素履之往
后一篇:距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