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分类: 有时清醒 |
读张悦然《对70一代的嫉妒》,起初想要辩解,她说到青春、梦想、激情、媚、归属,这都是充满诱惑的词汇,就好比在大街上遇到的美丽女子,不管什么时候,你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但后来还是打消了辩解的念头,仿佛忽然才懂得,它们充满诱惑,只因为它们已渐渐离我们而去,开始回望的时候,也正是已经逝去的明证。青春已不属于我们,辩解又有什么意义?必也正乎名,想要正名的,大可以去正名,合影留念也好,虽然是早了点,总胜过拖拖拉拉,哼哼唧唧。
然而我也并不嫉妒70一代,不嫉妒他(她)们的梦想,也不嫉妒他(她)们有过的纯真与美好。
我想起前一阵读鹿桥的小说《未央歌》,那是40年代的大学生活,我仰慕的西南联大,可读着却像是高中生活,那种青春气息,那种质朴、纯真、对未来的憧憬与失落,我只在高中时代见到过,竟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是的,我们是最快变得现实的一代,理想主义者在我们这一代几乎绝迹,并且理想主义者在我们心中也没有取得什么口碑和地位,甚至连影响也谈不上,而只是幼稚和不成熟的另一种说法。我们几乎都是从跨进大学的门槛,就开始为将来的前程精打细算,如同我们刚升上高中,便一心只想着高考。
高考,张悦然没有提到,或许是因为未曾体验,还有一层,毕业后的找工作,她大约也无需体验,所以许多梦想的失落,她可能并未真正看到。时代有时代的悲哀和喜乐,在残酷的竞争现实面前,也许我们只是过早的失去了梦想的空间和土壤。让70一代或任何一代来走我们走过的路,他们大抵也会如此,也只能如此。说嫉妒,倒显出我们的脆弱,而事实是,我们并未呻吟得比上一代厉害,也从未逃避过任何应该面对的事情。
我反复思索我们这一代的问题所在,却仿佛觉得,美的缺失,爱的缺失,才是我们已经或将要面对的难题。我们的成长过程,一直都处在不断否定的语境中,我们对国家失望,对制度失望,对社会失望,对人心失望,也许从未在内心真正肯定过什么,而总是在失望中寻找别的出口,我们摧毁,我们攻击,我们讨伐,都只是我们失望的表达。明白了这层失望,也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自我,为什么缺乏责任感,缺乏归属感。在我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整个过程,我们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国家制度、社会人心就从未感到过真正满意,也无力去抗争,只能选择自我,既不想为这样的社会去负责,也不想去归属于这样的集体。
我周围几乎所有的同龄人,都只希望能平淡、真实的过一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也便足够。这让父辈们觉得不可思议,我总是听到导师一辈人抱怨,招不到好的博士,人才要么流失,要么被现实俘虏,不再有人真正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也不再有人想去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我们其实长期处于不合作的状态,既不和政府合作,也不和社会合作,而唯一痛恨虚伪,不买任何人的帐,通过不断的否定,希望做到真。也许,我们做到了真,然而我们摧毁,却未曾有过建设,我们攻击,却未曾有过捍卫,我们讨伐,却未曾有过反思,我们以为否定了丑陋的,自然就有了美好的,事实却不然。在我们的足迹之后,荒漠依然是荒漠,丑陋的依旧丑陋,我们辟荒,我们耕耘,却始终都没有播种。我们不知道该播种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中,没有种子。
我想到虹,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我都需要它,心中的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