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清源/戏梦人生

(2007-09-12 20:15:19)
标签:

田壮壮

侯孝贤

分类: 咖啡时光
吴清源/戏梦人生    拍传记片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挑战,将一个人的生平压缩到两三个小时内,既要做到客观诚实,又要做到整体清晰,如何取舍,如何连接,即使花再多功夫,效果也不见得理想。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公民凯恩》是特例,《阿拉伯的劳伦斯》、《莫扎特》之类的好莱坞式传记片,导演都聪明地在一定程度上绕了弯子,至于塔可夫斯基半自传性质的《镜子》只能说是天外来笔。田壮壮果然是田壮壮,不但敢拍,而且选题是近现代围棋史上享有最高地位的传奇大师吴清源,并且吴先生仍然在世,单这份勇气与对电影的热情,足以让人敬畏。
 

    一个生于乱世的围棋天才,复杂而传奇的一生,也许足以拍成一部煽情的商业传记片,如果交给好莱坞,相信出来的效果会比《美丽心灵》震撼得多。但田壮壮显然志不在此,吴清源的辉煌围棋生涯片中都只是点到,儿时的天才表现更是完全省略,将所有矛盾与冲突都内化处理后,影片滤掉了波澜壮阔与惊心动魄,只剩下日常和人物内心的种种挣扎与执著。民族、宗教、围棋艺术、真理、以及人生,这样偌大的一个个话题,田壮壮都希望通过一种近乎写意的方式来呈现,其野心之大,恐怕是张艺谋、陈凯歌都无法企及的。

 

《吴清源》的确有大师手笔,每一个片断都能看出导演的苦心经营,细腻而老到,很多地方都充满诗意美感,部分场景甚至让我想起塔可夫斯基和小津安二郎,单独抽出任何一段,都让人佩服。然而看完两遍后,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意有余而味不足,而缺少什么,却一直想不明白。再找出侯孝贤的《戏梦人生》来看,似乎有了答案。同样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同样浓厚的中国味,同样写意,同样用朱天文的话说是“只能归于史料”的影片,当然,同样也涉及到中日两国敏感部分。不同的是,《戏梦人生》看后让人回味无穷,《吴清源》看后让人有些茫然,一个是立体的,一个想立却终难立起来。

 

吴清源/戏梦人生再看《吴》的制作班底,田壮壮特意请了《戏梦人生》的剪辑廖庆松来做剪辑指导。朱天文在《最好的时光》中曾讲到,《戏》的后期制作花了很多功夫,怎么剪也不是,最后侯孝贤说了一句话“按着人物的神态举止去剪”,廖庆松到底剪出来了,名曰“云块剪辑法”。《吴》的问题显然不在剪辑,在导演的基本定位。田壮壮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不可能任务,整部影片看来,导演本人并未完全理解与达到吴清源大师的境界,凭田壮壮本人的围棋造诣,也不可能达到,因此全片只是在不断试图进入大师的内心世界,却终究功力不足。当然话说回来,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导演都会选择绕过去,田壮壮这种敢于直面的勇气是真诚的,也是让人尊敬的。《戏梦人生》是从外来拍,很多地方,侯孝贤甚至干脆让演员对着镜头讲,并没有试图表现与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纯客观再现一位民间艺人艰难的一生,只用最后一个镜头便点明主旨,让“生之劳碌”与“生之大限”的思考在岁月的沧桑中变得沉重而又充满希望。《吴》是从内来拍,不少地方都采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试图通过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变化连成主线,结果并不如意。这不是演员的问题,从吴清源大师本人看片后比较满意来看,张震所饰演的吴清源,大体是符合实际的,即使举止上可能稍欠完善,神情上应该是过关的,只是晚年部分有点穿帮的感觉,已十分不易了。侯孝贤是站在人物之上来拍,从历史与传统上来观照人物,田壮壮是站在人物之下以仰视的姿态来拍,从人物去观照真理与永恒,角度不同,到底要难些吧。

 

无论无何,《吴清源》到底精心拍出来了,虽然没有《蓝风筝》那样给人感动与震撼,面对当下中国的电影状况,依然是令人欣慰的,至少还有田壮壮这样的导演在艰难探索。另外,很多人都说此片难看,也许比起《戏梦人生》来说,还算好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似曾相识
后一篇:计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