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实验电影 |
分类: 咖啡时光 |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特意强调了布洛赫的一句话:“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同样的话也可用于电影,一部电影,若不能给观众带来任何新的、创造性的体验,同样也是不道德的。由比利时电影学院的三个学生拍摄的电影《人咬狗》,是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就我目前的观影经验来看,这至少是一部结局最精湛的电影。
1992年,黑白色彩,纪录片拍摄方式。纪德所说的“纹心”用于电影在这里不是第一次,却是很成功的一次,以至于看到一半,我不得不找来介绍资料,不然会很恐怖。当晃动的镜头渐渐向真实逼近的时候,恐怖的不是一幕幕的杀人场景,而是一种模糊的真实可能性。这是对电影视听语言的一种创造性发挥,摄影机凌驾于导演之上,观众介入,导演也介入,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电影空间,形成电影与现实的交互与转换。
演员的表演浑然天成,很多细节都把握得相当精准,如本诺特谈论女人和爱情的场面,请摄制组吃海鲜遭拒绝的场面,“死小孩”游戏的场面,以及关于鸽子的诗的设置,都使得电影节奏表现出自然流畅。当然也有些瑕疵,如在詹妮楼下开门的细节,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本诺特应是很熟悉这个地方的,开门开了很久安排得有些前后矛盾,另外被捕和出狱情节的缺乏,也使真实度大打折扣。但作为学生作品,实在难得,最后一分钟的镜头,带来无穷的回味。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在结尾处开始,这话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