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子

(2006-11-01 22:11:19)
标签:

塔可夫斯基

分类: 咖啡时光

镜子

 

看完影片后不久的一个中午,躺在床上想起其中的画面,突然间一股难以捉摸的温情悄然而至,仿佛回到儿时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感觉,如此温暖而信任,竟使得身处的时空像梦一般恍惚起来。童年时代的许多模糊印记,渐渐在脑中浮现,我曾无数次回忆过的时间、地点、人物又变得清晰而具体起来。等我回过神,一切却又那样遥远,那样的不可触摸,不免失落而羞愧。

 

我有理由认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而不是即将到来。就像诗歌、绘画、小说一样,电影已随着艺术的轻浮化、大众化和功利化而渐渐变成一种满足各种不同嗜好的商品。为了那点可怜的欲望和那点一眼望穿的虚荣,电影开始以名正言顺的理由被贱卖,我们的解放不过是为了降低成本,卖得更好。那些迫不及待要制造出来的电影,就算一百部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孩子天真的一笑。所谓商业的艺术化,不过是包装了一下,效果是相当的。艺术是与商业化不协调的,艺术品一旦在创作的初始就想要卖个好价钱,便已经脱离创作者成为无意义的生产。生产与创作,二者有着本质的对立。艺术的创作应该是严肃的,有如宗教。我们的时代,不再有可敬畏之物,这是我们的幸运,亦或是我们的不幸,那天我在北海公园的永安寺里又见到岿然不动的佛祖,忽然为以前的自命不凡感到羞愧起来,其实在佛祖面前,我又知道什么呢?那些虔诚敬畏它的人,比我心里要踏实的多。

 

塔可夫斯基心中理想的影片是一个作者系统的跟踪记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然后从庞大的底片中剪接出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然而这样的真实是无法保证的,即便有了那样的手段,也为道德不容。但电影至少能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展示某种生命的状态,这种状态应与每一个生命相关,与存在相关。设定一个故事然后用一种巧妙的办法讲出来不过是技巧的层面,它无关乎生命,也无关乎存在。故事的结构使电影不可避免的要走向某种预期结果,甚至从开始就向那样一种结果靠近,这与生活的不可预料是完全对立的。电影要把握的仅仅是向真实生命状态的接近,把握时光的流动,剩下的都应该交给观众。

 

塔可夫斯基拍《镜子》冒了很大的风险,连一直合作的摄影师也拒绝拍摄这样一部“妄自尊大”的电影。将自己作为模板用电影来叙述,的确有些妄自尊大,然而也正因为面对的是自己,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大的虔诚。为了还原童年时代的那一片荞麦地,拍摄组放下一切工作来等;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两百多个镜头被剪出二十多个版本;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音符,都是精雕细琢。这是一部严格的艺术品,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艺术品。我们无需用完美来鉴定,也没有鉴定的标准,它只是那样独一无二。

 

这也是部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电影,那样的风声、雨声、开门声、牛奶瓶翻倒的滴答声、灯火将灭的蓬蓬声、孩子的呼吸声、甚至是梦里依稀的悉窣声,都那样的复杂而不可思议,一如生命的复杂而不可思议。诗人般敏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清晰的映衬在一幅画卷,不,是一座林子里,空间如此逼真而宁静,时间的流动宛若生命的律动。这样的立体感,是任何文字所无法传达的,它只有在影像、声音和光线的交融下,才显得如此浑然天成。就女主人公吸着烟等待丈夫归来的表情、一个抚弄头发的动作、孩子被惊醒时的害怕、满脚是泥站在房间里的局促,以及最后那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喊,仿佛都染上了时光的痕迹,它们的不可触摸,变得柔软而亲近起来。原来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们都是生命之诗的组成部分,那些微妙的瞬间,都印记在我们的脑海,等待着被唤起。即便是记录片展现的战争场景,也成了这强大的生命之河中沉重的音符。

 

这是一部给人关怀的电影,它不去象征什么,也不去印证什么,它只是还原一段时光,还原最初的感觉,还原最朴素的情感。这样一种朴素,让人能跨越时间的界限,进入那细腻敏感的心灵深处,进入自己的美学沉思,生命的不可思议在不同的心灵里留下的印象便显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一直惊奇于那样一种敏锐,将童年莫名的夹杂着恐惧和好奇的心理刻画得如此逼真而富有诗意,在我的记忆中,它们一直那样充满未知和神秘,每次梦到都是绕不开的结。而那样一种优雅而宁静的基调,恐怕是再也找不到的最后一份虔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活
后一篇:三峡好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