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一)

(2020-03-05 06:23:56)
标签:

慕课

微课

翻转课堂

网路教学

空中课堂

分类: 教学探索

一、慕课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一)优点

1.完整的教学环节。开课、上课、作业、反馈、讨论、评价、考核、证书,过程完整,环节齐全,很适合自学。

2.学习更加灵活便捷。学生可根据不同兴趣、准备情况和时间来选择、自定步调地学习课程。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每节课大概10分钟,可以快进或者重放、放慢等。在线学习后要做作业,考试过关还可以拿到证书。

3.优质资源共享。是著名教师为你上课,而不是你看著名教师给他的学生上课。学生可以与网上同修同学一起交流,相互结成小组,批改作业和留言,共同进步。

4.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特殊作用。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学生的课后复习、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假期学生的自学等。

(二)缺点

1.大锅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不同学科、课程及人群的不同要求。学生基础差别大,会挫伤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纯网络。纯网络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影响效率。与传统课堂相比,缺少欢快、相互感染、及时互动的气氛,没有临时生成的问题的精彩。

3.质量差。学生学习没有紧迫感,课程完成率低;学员能够坚持完成课程学习并取得证书的人数非常少。另外,教学组织形式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4.没有改变接受性学习的本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但慕课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变,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老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改变的是时间和地点,但没有改变接受性学习的实质。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一)

二、微课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即微视频。微视频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知识内容按照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划分为若干较小知识模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制作成的便于学生学习的视频资源。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一)微课优势

1.教学时间短。教学视频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制作,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短视频可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教师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类别齐全。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问答、启发、讨论、演示、练习、实验、表演、自主学习、合作学类、探究学习等类别;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有课前复习、新课导入、知识理解、练习巩固、小结拓展等类别。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类型还有说课、班会课、实践课、活动类等。

5.制作简便实用。一个课程一个主题,一个课程一个事,人人都可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制作通常采用PPT、视频编辑软件、写字板、电子白板、录屏软件、照相机和摄像头等大众较熟悉的工具软件和媒体设备,技术门槛较低,开发周期较短。主持人可以出镜,也可以画外音。课程研发目的是将教学内容、目标、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的内容是教师熟悉、感兴趣、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6.反馈及时便利。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具有即时性。微课资源除教学视频以外,还包括一些必要的练习、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内容,有些微课还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支持,方便学生对所学不解的知识向教师提问,从而有利于任课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7.成果易于转化和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传播形式多样。

8.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

(二)制作微课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系统思想。防止不系统的零打碎敲的“碎片化”。

2.选题要恰当。选题不能太大、太泛。要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防止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没有什么学习的内容。

3.微课不同于课堂实录。不能将整个课堂或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就成了“微课”,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微课”。

4.不能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很多微课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内容的设计和讲授的技巧。

5.不能用“微课”替代课堂教学。在目前条件和技术都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