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序,一段情——顾明远先生的《心与教育的对话》序及其他
(2013-01-22 12:17:52)
标签:
教育情感生活序言顾明远 |
分类: 情感生活 |
我是通过北师大出版社推荐而结识顾老先生的,从未谋面。一部《心与教育的对话》书稿,出版社认为一线普通教师能写出这样的大书实属难得,偶然间推荐给顾老先生浏览,八十多岁的老人十分欣赏,并欣然应允提笔作序。一生难忘,万分荣幸。现将这篇序言照录如下,以表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又把他老人家的简介和社会评价附录于后,我想,您读后一定会肃然起敬。
武宏伟老师希望我为他的书作序,我看了武老师自己写的前言,书的整个结构,以及书中的文章,感到可以也应该为武宏伟老师这本书写几句话。
武宏伟老师说,他从小就做过当老师的梦,后来居然当上了老师。但是真正当上了老师却不像梦那样甜蜜。做老师有幸福,也有苦恼,有时甚至觉得很疲倦,难以支撑下去。武老师也曾经有过苦恼,但他总会有新的梦想。他会在每一次成功和失败以后再做新的梦,每一次梦想都激励他克服苦恼,不断前进。我觉得武老师的经历具有典型性。我也是从小学老师做起的,也有武老师的感受。我想,这也不只是当老师,任何职业都需要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
武宏伟老师的经历还说明了一名优秀老师成长的规律。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儿童。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因此,教师要用“心”去理解孩子,教育孩子。同时,教师不是在静态的状况下传授死的知识,而是在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动态过程中教育影响他们。因此,教师要时时钻研,不断创新。一名优秀教师就是在这种用“心”研究,不断反思,时刻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
武宏伟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他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总结了他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具体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观念。武老师不仅精心教学,而且关注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正是由于他关注宏观的教育决策,才使他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并以此来倾心于微观的教学研究。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广阔眼界,有了对教育的宏观认识,才能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才能用“心”去钻研教学。
武宏伟老师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一种启迪。
作者简介:
一,基本情况
顾明远,男,1929年10月14日生,江苏江阴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56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曾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师大附中副教导主任、北京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师大副校长、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等。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比较教育研究》杂志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获政府津贴及证书;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97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一等奖;1999年获北京市优秀“人民教师”称号、2001年香港教育学院授予“名誉教育博士学位”。
二,社会评价
比较教育研究之父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9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加之时局动荡,他历尽生活的艰辛。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在他看来,下放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让他认识了劳动。
三大贡献
“文革”结束后,顾明远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
开创性研究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只介绍外国教育,而没有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研究。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他也因此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主席(两位主席之一)。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是指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顾明远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他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教育决策,比如“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国的。
平和敦厚的长者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和、朴实、平易近人,顾明远就秉承了这种气质和作风。他从来不会轻易拒绝任何一个老师的请求——无论是请他去一所普通的学校讲学,还是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著作写序。
顾明远的平和作风有许多佳话。据说曾经有一位小学生给他写信,向他诉说自己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的苦恼。顾明远多次去信开导,直至问题解决。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学生给他写信,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与家长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杀的,他及时回信开导、安慰;有的学生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他总是寄钱接济。给顾明远来信最多的还是教师。凡是来信,他都一一回复,特别是对第一线的教师。
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还经常参加各种义务的教育咨询活动,甚至走上街头摆摊设点,为家长教育子女释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现,他的摊前总是排满了长龙。
关心教师职业化
他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听到有人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没太多知识的农村教师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他心里很不好受。回京后,他写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后来,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得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在他看来,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关键。这是他60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他从1986年开始,花了12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曾对人说过,这部800万字的大辞典,是他和夫人周老师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过的。
愿望:提高教师地位
无论是呼吁为中小学教师设立教育硕士学位,还是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最看重的就是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做实事。顾明远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而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是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