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语文三维目标细化分解 |
分类: 语文教学 |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应该说是比以前的《教学大纲》更加细化了,但也只是有个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已。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制定了由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10项“总体目标”。在总目标的统辖下,又分解成了四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的目标。每一学段的目标都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来制定的,进而形成若干项的“阶段目标”。到此为止,《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阐述就戛然而止了,至于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册书、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目标是什么就没了下文。理论家给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留下了永远也“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愁别绪。
理论家们只顾设计出最美好、最理想的宏伟蓝图,至于如何实现却不再过问。殊不知,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是要靠教学一篇篇课文,完成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一篇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来实现阶段目标乃至总目标的。教师天天面对的是“这篇课文我要教学生点什么,怎么教才能达到目的”的问题。脚下的路都不知怎么走,又怎能顾得上去想宏伟目标?即使是“蓝图在胸”,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再看我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时的教学现实:解决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第一,确定教学目标;第二,设计导言;第三,复习巩固;第四,带着问题看书;第五,讨论明确答案;第六,小结本节要点,第七,拓展训练;第八,布置作业……好的老师还懂得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于其中,再好的老师还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基本如此,所以教学过程和方法就单一、就程式化,就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可苦了年轻教师,他们无所适从,而年长一点的教师又大多成了唯教材是从,唯教学参考书是从,唯练习指导是从,唯模式是从,唯经验是从等的教条主义的“教书匠”。这怎么能使语文教学省时而高效呢?
“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就是要使目标落实到每一篇课文,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序列化的“目标系统”。这可是一个复杂艰辛、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非花大气力不可。
“过程和方法”到好说,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为“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不管设计什么样的过程,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就是可行的,值得肯定的。所以它不一定非要落实对应到每一篇课文,只要用先进的理念和原则,如变“教学”为“导学”的原则,由精讲多练到精讲精练的原则,重方法、规律的传授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甚至是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观念进行彻底的改变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教学建议的形式,结合不同课文的特点来提示一些不同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来供教师参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形成的。针对于不同思想内容的课文来说,是无法形成教育系列的,况且它也不是能用序列性目标的形式来强行塑造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所以说,它具有较强的自悟性,空头说教往往是不见效果的。只要教者善于挖掘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人的知识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也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决不能牵强附会,流于形式,也不一定篇篇都要有教育目标,一切都需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确定。
那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知识和能力”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了。因为只有它才能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体。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不管哪种情况,原因都在于没有科学的将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分解、细化,并落实到每一节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去。
课程的本体就是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当然也应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也应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也不管是语文课程还是教学,单就一个单元、一节课来说,我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教点什么。这个问题在数学等其他理科的教材中是不存在的,教什么是直接反映在教材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或学数学课之前、之中和之后,只要他看到了教材,都是非常清楚或者比较容易弄清楚的。
而我们的语文课则另是一番风景:面对一本《经典名著精选集》,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可是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而已,我们真正要教和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于是,“课程内容是什么”这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了。
现实中,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教师都认为,语文课少上几节没什么关系,并且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是一个学习自觉的学生一个月不来上课,自己在家看看书,背背写写词语、课文,语文考试照样可以得高分,原因就在于语文教材缺少一个知识体系。
美国的母语教学的长处不在于《课程标准》而在于教材,特别是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不仅体现了目标序列化的要求,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运用语言技巧的良好情境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和训练的程序。在学生进入情境,开始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模块化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近几年,笔者在“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的过程中,坚定以“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为轴心,以“过程和方法”为辅,结合实际兼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我把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激兴趣、说意义、讲方法、做准备。2、学生先自学,将重要的问题用红笔在句子的下面画上一条红线,然后教师演讲。把第二课的教与学的目标定为:学会做圈点勾画、学会使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第三课的教与学目标定为: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第二十课的教与学的目标定为:会写几种简要的应用文(一)……
每一课的目标都那么具体、明确,重知识、规律、方法的学习点拨,每一课的目标之间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编制,最后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目标大系统,塔顶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这种目标系统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集教与学于一体,让教师的教有法可依,学生的学有理可据。这种“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的办法,可使《语文课程标准》因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支撑而得以很好的落实。采用这种方式,整个初中三年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在二年之内就全部学完了,剩余的一年时间,就是增加阅读量和训练量,“省时高效”成了现实。
(本文刊发于《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7-8期合刊,《教师报》2009年3月15日头版头条,作者:武宏伟)
(本文收录于我的专著《“三者”合一教语文》中,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917700102e9fv.html。敬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