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主人公、主线
(2011-07-02 07:17:41)
标签:
教育主题主人公主线概念辨析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主旨:人们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无论写人叙事还是立论说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它是作者通过全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意见,也就是整篇文章情感思想的基本走向。
具体地说,主题的识别主要应抓住:1、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2、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承转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承转句或承转词。
4、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名言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6、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地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7、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二)主人公: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中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而展开;其他次要的人物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着一定的映衬作用。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主线:作品主要情节发展的脉络。一部作品只有一条主线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作品的主线不突出,势必损害情节的完整统一,影响主题思想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思幽必显。”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作者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刘白羽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前也仍须有个明确的线索。
线索的识别,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
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事线。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全文紧扣某一中心事件来组织材料,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情节。如《最后一课》是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物线。即以具体实物或动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变色龙》等。
3、情线。即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4、时线。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此外还有地点线、言行线等。
线索不仅存在于记叙文之中,还存在于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章之中,但由于文体不同,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线索。
二、概念间的关系及作用
(一)主人公与主题:在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的写作构思中,主人公的确立,应依据小说的主题而定。读者在阅读中要能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而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再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就是通过菲利普夫妇这样"变色龙"似的表演,深刻地刻画了小市民的自私,虚荣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虽然于勒的遭遇也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冒险家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直接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金钱万能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不是于勒。
(二)线索与主题: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能为中心服务,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能够利于表达中心的事物适宜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中的材料可以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如何把这些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需要线索必须与这些材料都有关系,能把它们收拢约束,联缀成文。
线索与主题都是用来贯穿、粘结、聚集材料的文章因素。但二者仍有不同,“线索”本身还是要被“主题”贯穿、灌注。每个线索都必须支持主题,与主题相一致。如《故乡》,全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我的感受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的时间顺序叙写。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描述农村的破败和闰土少年到中年的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主人公与线索及线索人物:作品中矛盾冲突和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的线索,是紧紧围绕主人公而起承转合的;其他次要的人物,如线索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着一定的映衬作用。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和小弗朗士;《故乡》中的闰土与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和于勒……
(此文刊登于《文学教育》2006—06上,总第35期。作者:武宏伟)
(本文收录于我的专著《“三者”合一教语文》中,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917700102e9fv.html。敬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