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公园朱熹诗词(3)
21、《晚
霞》
日落西南第几峰,
断霞千里抹残红。
上方杰阁凭栏处,①
欲尽余晖怯晚风。②
【注释】
①上方:佛寺方丈居住的地方,亦称天界。虞集《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老人南极至,王母上方回。”杰阁:高耸的楼阁。韩愈《记梦》诗:“隆楼杰阁嵬垒高,天风飘飘吹我过。”②余晖
:夕阳残照。
【背景】
该诗为乾道三年(1167)丁亥冬,朱熹与张南轩同游南岳衡山途中所写。原载于《南岳唱酬集》。
【浅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即景抒情诗。突出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寓情于景,对南宋朝廷无所作为,国势日衰,山河破碎的现实,表现了无限感慨和忧虑。其中“落日”比喻国家政局江河日下,“断霞”、“残红”比喻沦于敌手的中原大片国土,“晚风”暗指朝廷中的黑暗势力,“欲尽余晖怯晚风”,隐隐流露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而又无力回天的哀叹。
22、《苦 雨》
仰诉天公雨太多,
才方欲住又滂沱。①
九关虎豹还知否?②
烂尽田中白死禾。
【注释】
①滂沱:大雨貌。
②九关:天门九重。《楚词"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背景】
此诗作于乾道四年(1168)戊子,即崇安大水之前。当地久雨成灾,禾稻歉收。此时朱熹乡居五夫,心里异常焦虑,有感而发,故写下该诗。
【浅析】
该诗引用楚词典故及民间传说,对“天公”进行了严厉谴责,对受灾百姓寄予无限同情,体现了朱熹关心民间疾苦与乡民休戚与共的心情。诗句通俗易懂,感情强烈,“仰诉天公”、“九关虎豹”,不失为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3、《四季绝句》①
春报南桥川叠翠,②
香飞翰苑野图新。③
雪堂养浩凝清气,④
月窟观空静我神。④
【注释】
①四季绝句:是朱熹于宋乾道七年(1171)辛卯回尤溪时,在参观水南道教宫观“蕊珠宫”时所题。
②“春”句之南桥指水南桥,即朱熹为之题匾的“文明桥”。
③翰苑:翰的本意是赤羽的山鸡,也叫锦鸡。《山海经"西山经》:“鸟多白翰赤鷩(bì)。”苑,养禽兽、植树木地方。后多指帝王游猎之处。此处当作文人相聚之处。
④雪堂:雪,一字双关,既为季候之雪,亦为借喻白色解。
④⑤“月窟”句:月窟,月亮;隐喻吴刚伐桂之处,又引申为八月桂花,即指秋天八月。观,即道观。“静我神”为道教的用语。全首四季绝句既按春夏冬秋排列。
【背景】
这首四季绝句大约写于中年之后,具体时间不详,影响十分深远。但很多道观和宗祠都有临摹。福建尤溪县城南道观白鹤楼正厅还有手迹留存,尤溪台溪傅氏祠堂也有壁题并配画,尤溪县西城镇上三车古建筑边厢也有临摹壁题,福建古田县擢秀书院亦发现题壁并配画。从治章“鸢飞鱼跃”和“晦翁”来看,当为45岁之后60岁之前。因为“晦翁”名号是从45岁才开始的,而“鸢飞鱼跃”是他从“中和旧说”过度“中和新说”阶段的自我总结。但不管写自何处,肯定为朱熹手迹无疑。有学者不负责任地说写自古田,因历史资料佐证不足,很难下定论。因为现在所发现的四季绝句手迹,都是为后人临摹的,故尔,目前难以肯定于何方所作。
【浅析】
第一句以写景为主,反映出作者寄情山水,托意比兴的心境。第二句以香飞翰苑比喻贤人会聚一堂谈古论今的欢乐气氛,又隐晦点出夏季时令。第三句描述在这样道骨仙风的环境中,可以培养人的浩然正气,也点出了冬的气候。第四句是秋的隐喻,描述这里是道家宫观,在这里修炼可以安神入定,收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从中可以发现朱熹儒、佛、老兼修的人生轨迹。
24、《和喜雨二绝》
(一)
雨师谁遣送余春,
珍重天公惠我民。①
且看欢颜垂白叟,
莫愁鬓颊踏青人。②
(二)
黄昏一雨到天明,
梦里丰年有颂声。
起望平畴烟草绿,③
只今投笔事农耕。
【注释】
①珍重:爱惜,珍视。
②鬓颊:面目光泽而鲜好。踏青人:春日到野外游览的人。
③平畴:平坦的田地。
【背景】
此诗摘自《朱文公文集》卷六,为朱熹应诏赴南康任之前的淳熙四年(1177)丁酉乡居五夫时所写。
【浅析】
诗中第一首第一句写久旱逢甘霖的时间;第二句写这场及时雨,惠及百姓,十分珍贵;三、四句写雨后白发老人及年轻踏青人都欢欣鼓舞。第二首一、二句写这场雨下了一晚,下得很透,人们做梦也在庆祝丰年来到;三、四句写雨后平原草绿,大地重现生机,要放下书卷,参加农事活动了。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与村民休戚与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轻快,诗意盎然。
26、《观 澜》
眇愁方寸神明舍,①
天下经纶具此中。②
每向狂澜观不足,③
正如有本出无穷。
【注释】:
①眇:原意为一只眼睛。《易"履》:“眇能视。”方寸:喻其小。此处指心。此句的意思是说:眼睛和心是人的神明聚会之所在。
②经纶:本义为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之大经。”
③狂澜:巨大的波浪。此二句指朱熹担忧国家大事,心中犹如翻起狂涛巨浪,每每向朝廷奏本,以吐胸中治国的“经纶”。
【背景】:
这是朱熹《训蒙绝句》中的一首诗,时间大约为宋淳熙六年(1179)已亥间所作,当年朱熹50岁。是年正月朱熹于正月再次请祠,在浙江吕祖谦和湖南张栻规劝下,朱熹才有出意,认为出去了才有定论。二月起身出行,三月正式到任江西南康军。这是朱熹时隔23年后的重新出山。从诗意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当为此次出山前的时间写的。
【浅析】:
这首诗是诗人借观澜为题以抒发自己的胸臆之作。诗人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感叹自己空有满腔报国的热血和满腹经纶却无所施展。前两句叙述自己经过观察分析,拥有了济世救国之方,这些方法充满在心中。后两句说,当每看到朝中权臣当道,国事吃紧却束手无策的局面,心里感到万分焦急,只要朝廷需要,他将用奏本和盘托出。诗中充分体现了诗人虽身在山中隅居,却胸怀天下家国大事的情怀。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27、《玉溪桥》①
独抱瑶琴过玉溪,②
琅然清夜月明时。③
祗今已是无心久,
却怕山前荷蒉知。④
【注释】
①诗题:据《尤溪县志》卷三载:“在(尤溪县城关)玉溪门外,通水南街要路,旧毁。宋朱子诗:
‘独抱瑶琴过玉溪……’
”。另据束景南《朱子大传》引《文集》卷七云,则诗题为《读李滨老玉涧诗偶成》,特此存疑。
李滨老:名吕,字滨老,福建邵武士人,是龟山弟子李郁之子。
②玉溪:即尤溪城关玉溪门外之溪流,亦叫“青印溪”。
③琅然:琅:美石。琅然:犹清朗貌。此处比喻月夜十分的清朗。
④荷蒉:草编的筐子。《论语"宪问》:“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亦说为虫名,即“知了”。从诗意分析,当作“知了”解。
【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已亥冬,原载于《文集》卷七(《尤溪县志》第三卷第三页)。当时朱熹任江西南康军,他在郡事余暇时常登山唱酬。时逢邵武李吕来南康陪侍朱熹游玉涧,曾写了一首《陪晦翁游玉涧》诗。诗是咏隐卧玉涧的无着居士崔闲的。当年苏东坡来到这里夜听琴音清越,曾作了一首《醇翁操》。而李吕这首深得魏晋神韵的诗竟大为朱熹赏识,他亲笔书写寄给了远在荆州的张栻,并咏了这首和诗。
【浅析】
这首七绝诗从面上看是题赞自然景物的,然而,它的高明之处却是抒怀情感。前两句反映出诗人向往抚琴放歌、煮酒品茗的高雅生活情趣。后两句描述了内心的隐密。一句“无心久”透露出他厌烦官场、想退隐山林的思绪,这种想法也只有“荷蒉”才能明白。全诗措辞讲究,寓意深刻,不愧为一篇上乘佳作。
28、《诗慰女儿贫》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炊时。①
【注释】
①“前村”句:前村还有吃不上饭的人家。“未炊”,指无法升火做饭。
【背景】
这首诗写作时间不详,但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逸诗,在闽北地区传播甚广。相传,有一次朱熹去女婿黄干家,女婿黄干外去未归,女儿因家贫拿不出好饭菜孝敬他,只能以葱汤麦饭相待,内心感到十分惭愧。朱熹乃赋此诗以表安慰。据查,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癸卯,从福州返回时路过女婿家看望女儿,有可能是此时所作。
【浅析】
诗词的前两句,赞葱汤麦饭的药用价值,实为劝慰之词。后两句,勉励女儿要体恤时艰,多想想贫民百姓。诗句平白易懂,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体现了朱熹安平乐道,忧世恤民的民本思想。
29、《答袁机仲论〈启蒙〉》①
忽然半夜一声雷,
万户千门次第开。②
若识无心含有象,③
许君亲见伏羲来。④
【注释】
①《启蒙》:是朱熹的一本似乎名,全称为《易学启蒙》。
②开头两句:比喻伏羲观察自然现象以作八卦,即用八种图形符号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自此以后,世界的一切就显得很有秩序了,这就象“半夜”忽然一声惊雷,把“万户千门”都次第震开了。
③“若识”句:《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熹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才是太极,两仪四象是气数之自然形成者,与“心”无关。
④伏羲:上古神话中的人类的始祖。传说他住在一个山洞中,洞前有一条呈“S”状的河流。他一年四季每天都在观察着洞前自然气象变化的迹象,并用不同形状的符号记录下来。这个符号就是人们现在常见的八卦符号,故有伏羲观四象以作八卦之说。句意是说:若能理会得“无心含有象”,你就能得到伏羲最初作八卦的要旨了。
【背景】
这首诗是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与袁枢进行《易》学论战时所写。淳熙十三年春三月,朱熹将自己的《易学启蒙》一书寄给袁枢,袁枢看了之后,在河图洛书之真伪、两仪四象乾坤之含义、太极与八卦、先天与后天、象数爻名等许多问题上,与朱熹有不同意见。此后,朱熹与他有过十几封书信来往(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这首诗就是朱熹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浅析】
该诗一、二句旨在阐明《易》学对明“理”至关重要,“忽然”、“半夜”、“雷”、“万户”、“开”等措辞寓意深刻,富于理趣,情调幽默,字字双关。三、四句以幽默的情调,提出与袁机仲辨疑中的关键问题,“若”“许”二字,为袁机仲解疑提出前提。诗人善于将哲理织成诗的语言,表现了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30、《兰》
漫种秋兰四五支,①
蕊帘底事太关情。②
可能不作凉风计,③
护得幽香到晚清。④
【注释】
①漫:随意,不受拘束。
②底事:何事,甚么事?
③可能:意谓“岂能”。此处表反诘,犹言“岂”。
④晚清:犹年晚节。
清,洁净。
【背景】
这首诗按其诗意及原集编排次序分析,当为晚年寓居建阳考亭时所写。绍熙五年(1194)甲寅,朱熹65岁,十一月,他再次向朝廷辞去江陵府之职,回到了考亭。坎坷的仕途已经磨尽了朱熹的棱角,他也厌倦了互相倾轧的官场,对时局朝政已经完全失望,惟有著述立说,才是他的名山事业。这首诗当为这个时段所写。
【浅析】
此诗
大意是:我随意种下秋兰四、五株,把它放置在窗帘之下精心照料。天气冷了,我岂能不替它操心?我要保护它直到开出幽香的花朵。其实这秋兰就是诗人自己及其同道的精神风貌的自我写照。诗中通过对兰花的洁身自好,超尘脱俗,保持幽香晚节的颂扬,抒发出自己要终身坚持高尚节操,不随世俗俯仰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