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媒体上多次看到关于南京200多家医院医院试行药房托管的相关报道, 南京市中西医集合医院内部人士透露,因长期“医药不分”,流通领域中80%的药品都是“捆绑”在医生处方上销售给患者的,而中小医院60%以上收入来自药品。为改变这种局面,2月15日召开的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形成一个重要决议——全市近200家二级和二级以下医院正式施行“药房托管”。
政府初衷是为解决药价高、看病贵问题。自2001年以来,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先后17次出台降价措施,降低1100多种药品零售价格,降价总金额达350多亿元,并推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收效甚微。通过药房托管,希望找到医药改革的解决之道, 彻底切断医药代表和医生的联系网络。
结果真的会这样吗?
在“屁股决定脑袋”的现实社会里,不同的利益代表者有自己的考虑。那么真正在医药行业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药房托管在形式上将药房的经营权交给了医药公司,医院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好处在于医院可以节省一部分药房费用支出,减少人员开支,并可以没有任何风险地收到明确的收入。医药公司减少了资金占用,可以直接回收现金,减少了医院的占款率,并在经营中独占了医院的患者资源,提高了购买率。可是对于厂家和代表来说并没有一点改变,还是要到医药公司谈合作,所不同的是进药要直接和公司谈判了,由于药房的唯一性,公司自然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由于医药公司对医药市场的了解程度大大高于医院,所以产生的结果就是扣率会更低,困难会更大。
从代表和医生的关系来看,此方式更是无法改变现实。医生还会照常开药、看病,只要是代表想开发医院就必须有代金,否则你可真的就没法生存了。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在医院看病,到药房取药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医生照样会开不跑方的产品、患者照样会在药房拿到一些在社会药房买不到的药品,价格依然奇高,毫无实惠可言。
这个制度在开始时就造成了新一轮的垄断竞争,医药公司为争取到托管医院而进入恶性竞争,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利润。或者只能从其他方面去活动额外收入。医院可以看着医药公司竞争坐收渔利,代表们被压缩的空间更小,食物链中又多了一个环节,医生的提成照拿不误,患者的腰包也一分不少掏。
一切都是垄断惹的祸,医疗资源的垄断、医药经营市场的垄断、这才是真正的症结。就如同当初的医药招标一样,结果还是无法改变。
因此,这种现象不是一个主流的市场现象。个人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