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面“金融危机”(三)——顾秀林

(2010-02-22 17:00:53)
标签:

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

东方文化

we论坛

中国品牌与防伪

杂谈

分类: 杂志文章

http://s3/middle/44f1f419t802cb3bbbb12&690

顾秀林  (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顾准之女。美国夏威夷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现为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发展、全球化和经济人类学)

 

    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信贷”创造过度,是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操作“失手”。这主要是一个霸权战略和地缘政治问题,是一个控制手段失效的问题,而不是美联储刻意创造出来的所谓“软预算”(失误)、信息不透明(困难)这种操作性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在文化上的根源,仍然是来自西方殖民主义的“理想”和传统,植根于掠夺财富和奴役他人的那种恶的“人性”,而不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能力不足或者失败;更深刻的文化渊源,应该说是人类的动物性——永远无法遏制的控制和消灭对手、称霸世界和延续自身(基因)的愿望。

 

货币权力
    今天的货币体系是高度全球化和垄断的,一个国家——美国的货币成了全世界的货币,于是当2007年的贝尔斯登和200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整个世界都被震动。200多年前美国独立时,起草和签署了美国宪法的那些大智者中的多数,曾经希望创造出一种比作恶多端的私营英格兰银行更好的银行制度,由国会掌握货币的发行权,为美国人民造福。
    但是,这个理想没有实现。

 

“部分准备金”制度
    放贷规模最大可以相等于准备金率百分比的倒数(例如:准备金率10%等于1/10,最大放贷规模就是存款的10倍),这在经济学教科书上被称为“乘数效应”。
    在货币发放失控的时候,假如准备金率下降到1%,银行几乎就是在把钱从空气中变出来——放贷规模是存款的100倍。最新式的失控被格林斯潘的金融革命——“新金融”创造出来,那是无法计算、不能用“乘数效应”去思考的数字,是应该用“海啸”来描绘的一种现象:他们创造出来像大海一样多的钱。

 

私人的“美联储”
    主宰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老大“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美国宪法制定124年之后。事实上,美联储是被洛克菲勒、摩根等几家私人的美国顶级金融巨头握在手心里的工具,是货真价实的私人机构,是私营的央行。
    当前这个私人的美元货币体系(美联储)已经掌握了全球金融货币权力,当金融海啸发生后,美联储和美元货币体系为了维持自己龙头交椅的地位,再一次采用了惯用的手法——制造更大的恐慌,让更多的人买单。美国2008年9月的“救世”行动把一国的金融危机推向了全球,迫使全世界和美国一起来“救世”。

 

债务和新金融革命
    货币权力控制世界的最初手段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信贷发放和控制,——先把钱借给你,然后用债务控制你。目前,被白纸黑字的债务控制住的国家有很多,都散布在第三世界里。
    上世纪之末,美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全球财富的输入,传统的信贷创造不够用了,于是美联储——格林斯潘搞了一场新金融革命——抵押贷款证券化加保险和再融资,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打在一个包里做抵押,全都证券化,把“违约拖欠的可能性”风险“切块切片”向全世界出售,再把一切风险投保然后再证券化,简直像变魔术一样“创造”出相当于10个全球年产规模的虚拟“有毒”资产。

 

虚拟有毒资产堰塞湖
    新金融革命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带着欺诈内容的“有毒资产”,总规模达到天文数字620万亿美元,对这些欺诈性的有毒资产最合理的处置就是“归零”。可是美联储和那些参与了“创新”的机构和人,都不同意这样做,他们动员全世界“联手救市”,让这个已经倒下的系统继续运转。就是让美元货币霸权继续维持下去,让这个玩不下去的游戏继续玩下去。
    从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核心银行的一切努力,都是支撑和修补这个将要倾覆的美元货币权力体系大厦,连改进都没有做;对于有毒资产的处理,也只是一如既往地继续兜售。这个悬在全球经济头上的堰塞湖早晚会爆发成为更大的毁灭性危机。

 

中国的出路
    中国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自从加入WTO之后,就被挂上了美元体系,在短短10年时间里,中国迅速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在美联储的动员说服下,中国的央行用美元外汇储备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当美元货币权力和美国帝国一起走上穷途末路的时候,中国应该逐步同这个霸权拉开距离,转变过度依赖出口的错误发展战略,重新回到独立自主的路线上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