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子公司运作的财务思维
(2016-08-23 21:49:24)分类: 管理类文章 |
模拟子公司运作的财务思维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一、财务思维:从部门到公司
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是经营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为了弄清楚一个部门的经济效益,就要记录好其在经营期间内的收入、成本信息,进而计算出该部门的盈利情况。这种盈利情况企业一般称之称之为毛利,其实这种概念并不准确,因为对成本的口径很难统一,同时还可能有一些未归集的成本,尤其是一些很难确定和部门直接相关的费用。那么,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称之为考核利润,大多属于部门可控的利润,部分剔除了其他的间接费用。
在评估考核利润的时候,由于其成本并不完全,那么一些略有盈利的部门可能实际是亏损状态。虽然公司可以从预算目标的角度来评价部门业绩,但从盈利与否的角度看,部门可能自认为其处于经营尚可的状态,并没有亏损带来的压力。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有时公司可能会根据工作量完成情况来确认收入,但客户其实并未付款,只是形成了应收账款。虽然应收账款也是企业的资产,甚至其还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流更为重要,很多现金流断裂企业的利润其实是正向的。可见,选用什么样的财务口径对于评价部门效益至关重要。
前面谈到评估一个部门的效益,选用的角度无非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等方面。但对于独立的企业来说,其还有往年留存的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都会对经营产生影响。对于部门来说,可能不会关注往年利润,对于企业而言,往年利润往往增加了现在的资产,使得企业可动用的资源更多。对于很多企业内的部门来说,其成本只要在预算内就是可承受的,但对于企业来说,其成本必须限定在企业可动用的资产之内,否则就必须要融资。如果考虑到收入波动的问题,其实企业本身就是部门融资的资源池,只是部门没有感受到罢了。除了积累的利润是企业可用资源的增量外,还有一部分就是股东投入的资本。在评估部门绩效时,使用的往往是部门盈利,但评估企业的绩效时,往往看股东增值,或股东价值的情况,这是从财务角度看部门和公司的重要差异。
二、模拟子公司运作
公司的意义是什么?公司是企业家精神的载体,而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公司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激发企业家精神,通过让优秀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把投入转化为资本,以产权推动企业成长。公司制建立了风险与收益一种组合方式,让那些风险偏好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在企业内部,由于很难建立清晰的投入与回报机制,所以内部的企业家精神较难体现,反而在科层制的束缚下大多成为风险规避的平庸者。
为激发企业家精神,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实施过承包制,既可以承包企业,也可以承包一个车间,通过建立利润分享机制,让负责人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做大蛋糕的情况下,国家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收益。承包不涉及产权,更多的是企业对承包者的一种让利,是农村改革经验联产承包制在企业领域的延伸。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权越来越清晰,基于产权的公司制度越来越完善。1990年,华为公司第一次提出员工持股。1994年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兑现了股权激励政策。近年来,海尔的自主经营体模式向小微方向转型,其核心也在于确认了员工可以持有相关小微的股份,并逐步从虚拟股权转为实际股权。可见,股权激励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运作虚拟股权,条件成熟后也可运作实际股权。
划小组织单元、构建自主经营体已经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手段。自主经营体其实就是模拟独立公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股权投资的限制,模拟经营体也许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变革方向。虽然模拟不能完全代表实际,但通过模拟一整套的子公司运作环境,完全可以激发负责人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业务发展。现在的明星企业,如联想、海尔、格力等原来都是国有或集体企业,其在发展中创造性的解决了股权问题,使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可见,即使是模拟的子公司,模拟的股权,也可以实现较好的激励效果。
三、模拟子公司的财务建构
模拟子公司的关键在于财务。模拟子公司往往是基于某个部门或车间来设计,所以传统上可能会把独立核算作为模拟的主要手段,做到收入、成本单列,和其他部门切割开。这种做法并没有错误,但其体现了的是单式记账的思维,在复式记账下,财务已经不仅仅是收付的关系,更多体现了各种平衡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
那么是否需要为模拟子公司完全独立设置一个公司账套呢?在记录入母公司(母体公司)账务系统的同时,同时在独立的账套中记录相关财务信息,两套账并行。这种方式虽然为模拟子公司提供了更清晰的财务基础,但由于公司内部会有大量的管理、服务、交易、合作等,很难进行定价和获得凭证,这时在独立账套中记录信息就很困难,在母公司更无法记录相关信息,导致两套账可能产生差异,无法实现对账。这种方式和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会大大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其成本和收益并不成正比。
基于简单易行的原则,可以在模拟子公司(部门)独立核算的基础上,通过标准成本、定价的方式模拟其他的会计要素和相关的会计账户。在收入主要来自外部的情况下,关键在于成本费用账户的模拟,以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模拟,同时也可能涉及到负债类账户的模拟。在输出报表的时候,收入、成本主要来自于母公司的财务系统,而其他的成本费用主要用标准成本或服务定价的方式获得,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则主要基于投入及盈亏的影响。
四、模拟子公司必备的财务思维
模拟子公司运作的时候,一些财务思维十分必要,需要模拟子公司运作方和公司财务在对其理解上达成一致。
1、资本投入和所有者权益思维。模拟子公司的关键是模拟出所有者权益,因为所有者权益往往和因业务而产生的收支无关,是一种资本投入思维。如果政策允许,最好由相关员工购买模拟子公司的股份,华为的虚拟持股就是这种思路。只有购买才是真正的出资,才会对自己的而行为高度谨慎,责任感也是由此而生。同时,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企业的资源,因此在资源约束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脚踏实地的进行经营。
2、正确的利润思维。以年为会计周期是一种人为划分,是为了核算和评价方便。我们谈利润的时候,也往往基于年度利润,在设计部门考核的方案时,也是基于年度利润切分一定的比例来发放奖金。永续经营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某年盈利不代表企业在更长的一个期间内盈利。因此,一些模拟子公司要求当年盈利当年就分利润是不合适的,其实在公司会计中是设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来进行利润核算的,如果往年有亏损要先弥补亏损,弥补亏损后剩余的部分才是可分配利润。
3、标准成本思维。虽然是模拟子公司,但其负责人并非受到公司法的保护,仅仅受到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保护,其与公司必然是不对等的,可能担心母公司侵犯其权益。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标准成本的概念,对于非直接发生的,或因为内部交易产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提前约定好成本标准,或根据标准定价和使用情况来计算。同时,标准成本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快捷,财务部门在输出季度报表的时候,由于很多待分摊费用没有计算出来可能无法取得相关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标准成本法来确定其成本。标准成本还可以简化一些核算,如对于税收可确定一个综合税负,不必按照每一个税种进行计算。至于标准成本是否转化为实际成本,如果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就不建议转换了,可能增加工作量和对成本金额及归属的纠纷。
4、结算与交易思维。内部的模拟子公司难免和公司其他部门产生交易和结算。由于内部管理往往是基于外部交易的,内部交易的处理会比较简单,也没有契约保障,因此容易导致各种扯皮的现象,所以在模拟子公司与内部部门发生交易的时候,最好等同于外部公司,如签署合同等。
5、内外部资金差别对待思维。对于一般公司而言,使用本公司的资金是不需要付费的,但如果本公司资金不足,需要向银行借款就需要支付利息费用。有些企业在内部的业务部门使用资金的时候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模拟子公司使用其账上的资金不必支付费用,但当其账上资金不足以维持运转时,母公司又愿意支持,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的差异也会让模拟子公司养成重视现金流的习惯,利于其以后真正运营一家企业。
6、再投资与股权变动思维。模拟子公司首先确定的是各方的投入和股权比例,分红也按照这个比例确定。但在子公司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需要母公司再投入,那么就必然会稀释模拟子公司团队的股份,或者团队愿意增加自己的投入也会稀释母公司的股份。这种稀释的机制很复杂,小幅的波动可以依据净资产来设计,大幅度的波动可能要重新进行谈判。但对于企业家而言,这种股权融资的思维也是需要的。
五、总结
前面我们谈的模拟子公司财务思维的实质,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是建立一套适合模拟子公司要求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于模拟子公司来说则是尽量实现一个真实的子公司情景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对于公司而言则是一个个自主经营体的快速成长,并可以像海尔的小微一样迅速转换频道,可无缝移植到真实的市场竞争场景之中。总之,模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促进业务发展的手段。
前一篇:海尔自主经营体的构建研究
后一篇:铁马冰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