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形式
(2016-05-05 16:49:37)分类: 哲学类文章 |
科学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形式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手头有一本《心灵、自我和社会》,也算是一个大部头,有四百多页,并且属于比较艰深的那种书,读起来很容易昏昏欲睡。虽然介绍是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但就我看来,更多的是一本社会哲学的书,而作者米德也正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其这本为芝加哥大学讲授的社会心理学更像是高级社会心理学,或者说社会哲学。我对此书的定位也就增加了一丝畏惧感,一直是翻看几页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可能还是勇气不足吧。
近日终于鼓足勇气对此书进行了月度,虽然这次阅读仍然是一知半解,但至少对米德其人和他的思想有了大致的了解。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梳理米德的学术生涯,发现家庭对其影响很大,尤其是其母亲,其母亲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层在奥柏林学院任教,后专注家庭,在丈夫去世后,米德的母亲再度去大学任教,两年后在曼荷莲学院任院长。1883年,米德在奥柏林学院毕业,短期中学任教后到美国西北部生活了三年,做过家庭教师、铁路勘测等工作。在此期间米德大量接触了科学和工程的知识,并一直坚持博览群书。1887年,米德决定重新开始研究生涯。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詹姆斯学习实用主义哲学,尤其坚持思辨哲学和达尔文式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后来,米德像很多美国哲学家一样,去德国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哲学与心理学,如师从心理学的开创者冯特学习。后来米德回到美国,在密歇根大学任教,并结识了实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杜威,其后,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米德随其到了芝加哥大学。
米德一生仅发表33篇论文,没有发表一本著作,其后的《心灵、自我和社会》、《当代哲学》、《行动哲学》等都是其学生根据其授课笔记整理而成。就连作为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这样的名头也主要是其学生给予他的。他讲课十分精彩,虽然在实用主义哲学阵营中不如詹姆斯、杜威名气大,但绝对是该派别中最活跃的研究与布道者之一。米德著述不丰,可能主要的原因是其思想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其研究的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回到这本《心灵、自我和社会》,可以称为符号互动论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米德在论述中始终签掉社会性,让社会性及其哲学内涵贯穿始终。同时浓重的笔墨集中在心灵、自我、社会的集中研究上,把个体作为构成社会的要素。本书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三十年教学的总结,但这种总结并非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更多是放在社会哲学的高度来研究个体和社会,因此本书更应看做一个哲学著作。
其实米德虽然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但社会心理学对其研究很少,反而是哈贝马斯、吉登斯等对其理论十分重视,而符号互动论也主要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流派存在。正是有这样的高度,本书也就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阅读本书,我不想纠结于过多的细节,更重要是在更宏观的层面审视社会心理学或哲学的问题。
米德构建其思想体系时,更多强调了科学性,尤其是对达尔文等的借鉴。从心理学的发展看,早期确实充斥着不科学的因素,设置后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是如此,在冯特开创了实验心理学后。米德依据自己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借鉴达尔文的科学观察方法以及德国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传统,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路径。
米德出于科学的目的抛弃了传统的、内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更重视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但同时,米德仍坚持对于心灵、自我的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米德的行为主义观点主要是在批判华生的行为主义而逐步聚焦的。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米德肯定了内部经验的存在,并且依照行为主义的路径来分析人的行为,在其中又引入了姿态、态度等概念。但华生不认可人的意识的研究,而是从行为本身出发,通过研究行为的刺激来解释行为。曾经读过《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其中的核心观点与华生的类似,强调只有可以试验观察的,重复并可以计量的才是科学的心理学,其他都是伪心理学。
米德因为科学的目的而进行了基于实用主义的心理学研究,但在华生看来,米德的科学仍然不彻底。但从常识的角度看,人的意识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更科学?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我们一直认为现代的科学潮流就是应用数学的、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往往是不科学的,要想科学就要使用定量的方法。可见,究竟什么是科学,很难下结论,科学究竟是一种确定的形式,还仅仅是一种理念,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派别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前一篇:今日悲伤成河
后一篇:海尔自主经营体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