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合作、竞争与成本优势
(2015-01-13 16:41:03)分类: 管理类文章 |
生态系统的合作、竞争与成本优势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尤其是形成所在行业的主导地位后,纵向一体化往往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出于成本的考虑,也出于权力的偏好。我们看到很多核心企业,其周边将包围着一系列的供应商,而核心企业都会找到自己控制这些供应商的方式,无论是股权的形式,还是契约的形式,围绕核心企业都会形成一个纵向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对于生态系统的出现,有时是核心企业发展而形成的自然状态,有些则是核心企业靠自己的影响力有意为之。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核心企业都会有加强对生态系统控制的需求。有些企业甚至会通过强力方式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纵向一体化的收购。
1910年到1920年,通用汽车公司大量收购相关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股权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打通了企业产业链,使得其能生产整个产业和的70%的零部件。这使得通用汽车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本优势,一举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但生态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否则很容易造成僵化,反而会丧失生态系统的成本优势。产业链合作锁定了一种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在可以起到很好的协同效应,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导致竞争性不足。通用汽车公司曾经要求其整合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要把30%的零部件卖到系统外部,以增强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但在环境变化的时候,该举措推行的并不好,最终反而导致通用汽车整个生态系统的成本上升,反而开始丧失了竞争力。
可见,生态系统应为合作和协同而生,但如果失去了竞争和淘汰机制,系统内部的企业有可能逐步失去竞争力,并且最终会积累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大问题。
绝对的权利就要有绝对的责任,责任有时会成为负担。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时,已经很少采用这种全资收购的模式,而希望通过多种纽带联系相关企业。为了保持系统的控制力,一些企业会采用参股的方式,增强自己在相应企业的话语权,同时在出现问题时又可以不会被这些企业绑架。而更多的企业会选择契约的方式,通过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并且尽量保持这种生态系统的流动性和竞争力。
当然,前面我们仅仅谈了结构性问题,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成本优势的显现关键在于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协同的研发、供应、生产、销售等系统,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分工层次下带来一致性和灵活性。
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的的构建及成长都有中心化的趋势,核心企业在其中居于中心地位,如果核心企业出了问题,该系统必然会崩溃。同时,这种建立在不平等合作基础上的生态系统往往基于对核心企业的依赖,外围的企业只是促进核心企业控制力的手段,并且主要的利益也会流向核心企业,甚至于外围企业只是核心企业为了应对市场波动的缓冲阀罢了。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一些拥有技术优势的小公司的出现,也开始出现一些权力平等的,或者说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但这种生态系统是否会逐步向中心化转移则还有待观察。
总之,生态系统必然最有利于核心企业,或者说有独特控制力的企业,而其他的企业随时处于被替代状态,这也可能是生态系统保持竞争力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必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