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收与放:国有企业视角
(2013-11-25 20:30:42)
标签:
财经 |
分类: 管理类文章 |
战略的收与放:国有企业视角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国有企业往往是资源的拥有者,其业务的保障可以带来快速的增长,可能很快就可以取得行业地位。但在这个过程中,业务的扩张不一定带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尤其在公司职能管理层面,因为职能管理者往往是国有企业的固定成员,或者说编制内。这种编制内的人政治觉悟较高,但业务能力不强,以这些人做企业,很可能做不起来,即使做的起来,也主要是用对了人,找到的专业人才把业务做起来了。
业务做的好的国有企业很多是这种模式,靠资源吸引技术性人才,把业务做起来。这种依托资源的模式往往是为了服务于资源,组织大量的相关服务项目,靠这种横向的模式扩张。但由于体制限制,无论业务做的多好,可能都得不到一个正式身份,或者无法实现向上发展,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完善自己负责的业务。
这种模式的弊端很明显,由于业务独立发展,管理部门对业务不了解,又想伸手去管,只能造成瞎指挥。尤其企业各块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发挥合力,减少重复建设和客户接口的混乱。但职能部门又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因为他们对业务不熟悉,很难管的好。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复杂,产品差异大,也是整合的难点之一。
从身份上看,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对管理也存在恐惧感,担心自己丢失业务一线能力,又未必获得国企身份,同时政治性的勾心斗角也不一定是其擅长的。
因此,很多企业面临着战略的收与放的问题。初期哦主要是个放的问题,如何打破内部机制壁垒,实现内部搞活,以引入高端人才,实现某块儿业务的快速发展。但这种业务单元增多后,又会出现资源浪费,协调困难等问题,甚至效率开始下降,企业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又面临着战略如何收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整合分散的业务,变业务部门能力为公司能力。
战略的收与放对国有企业而言很重要,放要找对人,给好机制,收则既要看能否找到人,还有各个业务单元的反应,可否实现有效的管理整合。放权好放,只要上面达成一致即可,收权则很难,业务单元不一定福气,而职能部门也确实要有一批压的住的人物才行。但对业务的理解,业务的获得等其实都在业务单元,职能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因此,无论战略的收与放对国有企业而言都十分痛苦,收的过程甚至会出现业务的剧烈波动,收的好与不好关键看职能体系的能力建设。这对职能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希望国有企业可以进一步搞活机制,破除身份限制,让业务单元的能人可以尽快成长到公司层面。
前一篇:矩阵式组织模式与公司级业务能力
后一篇:管理的深度与自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