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纯公共品吗?

(2013-03-01 15:12:0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类文章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纯公共品吗?

作者:王海丰(Marco)

近日阅读《公共经济学》,当读到公共品一章时,对公共品的概念和范围有了更深的认识公共品是与私人品相对而言的,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而公共品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

纯公共品是指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其中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国防。作为纯公共品,其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将没有为公共品付费的个人排除在外,不但技术上不可可能,即使可能,成本也会高昂到无法接受。同时,公共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作者举了基础教育作为纯公共品,根据我们的通常理解,基础教育由国家提供,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或公平的收费)享用。

我想,经济学是舶来品,这是学科的理论渊源,但举例子却应该符合我们的国情。在发达国家,公民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力,并且这种基础教育都是免费的,并且这种公办基础教育向来不附加什么其他条件,也即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基础教育的权力。在这种事实之下,基础教育确实是公共品。当然,基础教育公共品的容乃也是有限制的,但一般会根据需求情况进行调整。其基本体现了公平性和价值性的平衡,那些追求高品质基础教育的往往可以花钱进入私立的基础教育机构。

但在中国,基础教育却不具有纯公共性,虽然基础教育的经费由国家提供,但公民却不能平等的享有基础教育服务,这种服务往往需要通过权和钱来区隔。这固然有中国基础教育水平不一的原因,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同时,基础教育阶段的机制就不公平,权钱交易往往是选择基础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权钱可以让孩子选择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而非一种更公平的机制进行选择。

当然,在表面上,基础教育有一套公平机制,但这套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即使符合该机制的情况下,教育内部仍然创造了不公平空间。据了解,有的好学校要划片招生,同时也会接收大量的权钱学生,甚至于划片招生的学生要独立编班,由较差的内部师资教育。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在看似公平机制之下,政府总要开一个口子,而这个口子就成为了权钱交易的温床。

但更恶劣的不是权钱交易,而是身份差异的藩篱。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中的应用。但我们目前却是有城乡之别,有地区之别,哪怕你是勤勤恳恳的纳税人,你所在的社区教育也不一定会接纳你,或者必须靠金钱找齐。

可见,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是纯公共品,而是一种有选择的公共品,甚至这种机制是对人类共同文明的一种深入践踏。我想,从教育的角度可见一斑,中国很多制度的设计都是打着先进的旗号在行倒退之实,如果仅仅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从业者,或者培养的人才,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那些二三十岁成长起来的大师们只能是无言以对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