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族观
(2012-09-20 14:21: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类文章 |
中国人的家族观
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式什么?从历史传说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英雄往往是道德化的,或者说往往是追求组织荣誉,而非个人荣誉。简单的说,中国在传统上就是集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集体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形态,只有出于某个集体之中,中国人才会获得安全感。而这种最基本的集体就是家庭,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则是家族。这可能与持续的农耕社会的稳定结构有关,在这种稳定的农耕社会之下,人们的生存主要依托于土地,因此,人们的聚集往往是乡村化的。乡村化的聚集形成了家族在特定乡村的繁衍,因此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也就形成了这种较强的家族取向,家族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我们谈到,家族是传统农业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核心,中国人的家族观主要是把家族当做社会生活的核心,很多人一生也不会离开家族的范围,或者离开家族的庇护,家族就是其终生加入的一个组织。那么,中国的家族观主要强调的是五种相互关联的事项,即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和家族荣誉。中国的家族延续是很重要的,这既包括要有子嗣,还要保证家族的整体安全和利益,甚至于个人需要毫不犹豫的为家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应该说,只要家族延续才有其他的所谓和谐和荣誉,而团结和富足则是家族延续的重要保障。
基于中国人的家族观,中国人具有八种主要家族倾向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是指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耐抑制、谦让顺从、为家奋斗、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其中,繁衍子孙可以说是家族延续到额重要形式。由于家族精神始终如一的传承,也造成了中国对于其他总价的淡漠,反而对祖先一直有一种敬畏感,也即祖先崇拜。由于个人利益随时需要让位于家族利益,也就造成了个人的忍耐、谦让的本性。正是由于对家族、祖先的看重,因此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成为了一种传统美德,在家族权利上也就有了长幼有序的观念。
在家族观念和家族行为的不断演化之下,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展开尽量以家族为重,以个人为情,也就是中国集体主义深入骨髓的重要原因。但中国的集体主义并非完全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家族的认同往往高于对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中的家族只要存在,文化就可以传承,而不论民族是处于团结、分裂还是受奴役的状态。而在家族利益的强力感召下,家族间的争斗反而是常见的,甚至于是中国长期冲突的主要根源。因此,优势民族的凝聚力是涣散的,但却不代表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的个人主义泛滥,而是不同的家族(或家族利益团体)之间利益争斗的外在体现。这也就是说,在这种家族观念下,中国往往内斗严重,敌人很容易在内部瓦解中国,团结厂商是一种奢侈。中国即使稳定下来,也主要是某些大家族对社会控制力的空前强大,简单说主要是皇族对于社会的控制。
当然,虽然家族史中国主要的团体,但不可能独霸社会的组织形式,还有一些非家族团体的存在,如私塾、行号、会馆、国家等等。虽然中国也存在各种不同的集体,但不代表中国家族势力的衰弱,反而这些集体主要是家族势力的延伸,甚至于在各种非家族团体中,很多时候都是按家族来分配控制权力,而非以适合组织的才干为主,这也就是所谓的出身、背景在中国一直很重要,只不过传统社会是看是否豪绅望族出身,建国后变成了是否贫下中农出身罢了。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人在非家族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泛家族主义。
由于中国人一出生就接受家族教育与培养,哪怕其到了非家族团体之中,往往是简单的把家族内的结构形式与运作原则延伸到家族外的团体或组织之中,把家族中处理各种关系和自身角色定位等转移到团体之中,把家族中的行为移植到家族外的团体之中。
在这种家族观和泛家族主义之下,中国人处理事情往往是以家族为主的,甚至于为了家族利益可以牺牲其他组织的利益。这也许就是中国家族观念不曾衰落,可王朝更替、各类团体沉浮兴衰的根本原因。
(Marco写于2012年4月30日)
前一篇:软件的免费策略
后一篇:日本四十年:文明断层与毁灭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