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城市化的最大失败
(2012-09-14 22:40: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城市类文章 |
春运是城市化的最大失败
2011年的春运已经过去,又是铁路、公路压力巨大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不仅仅承受压力的铁路和公路部门痛苦,春运中的旅客更痛苦,为了回家,为了一张票,他们费尽心思又筋疲力尽。春节回家过年有时不仅仅是快乐,也有不断上升的痛苦指数。
为何这么痛苦,还要奔波?难道只是为了回家?可为什么要回家?一年三百五十天都不在家里吗?只有过年的十几天才算回家?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出现大的客流也不足为奇。但这种趋势却在逐年扩大,也见证了中国人员流动的增加。产生流动大军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在家乡,这也正常,什么时候都存在地区发展的差异,发达地区也希望吸引劳动力就业。发达地区的告诉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城市化的深入推进。
城市化不仅仅是盖房子,更主要是为了给在城市中工作的人一个家。有了房子就有了家。先不谈城市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为什么在这个城市有了家,还是要加入到春运的流动大军呢?
流动的大军只是意味着城市化的失败,越来越多的人将城市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春节对家的渴望成为一种近似宗教的信仰。家是一个港湾,家是有亲人的地方。以中国孝道的传统,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口结构,新城市的家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家。但事实是,有了房子,在纳税,不一定得到所在城市的承认,更不要说把已经退休或工作不动的父母接过来。户籍、社保等等限制了城市间的迁徙。
更不可逾越的是,城市限制了农民的进入。农民在制度上很难融入城市,城市的排斥体现在各个方面,哪怕城市最缺的劳动力就是农民。
不论如何,城市为其中的打工者提供了工作与住所。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他还是孤独一人,他不可能把年迈的父母带过来,因为父母还有土地和社保的牵绊。因此,农村才有那么多的空巢和留守儿童,城市才有那么多的孤独老人。
城市的繁盛并不能给予中国人任何真实、符合自身精神世界的归属感,反而将最纯洁、最和善的一种思绪,送回了“空巢”的农村。
城市,不是人才精神的目的地,而是人才精神的墓地。正是城市对农民的决绝和丧失温情,才决定了城市之盛,不过是一场春节里的烟幕,在春节清场后,返回到原初的萧条和本来的狰狞。也许未来留给城市的就是一种萧条,当蜗居在城市中的原住民享受着超越群体贡献的公共品的同时,还冷漠和怜悯的对待这些创造价值的外来人。这会创造怎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认同呀,这将会是怎样的一副城市嘴脸呀。
改革三十年后,精英并未给自己培育强大的中产阶级后备军,反而将更多的人推向流动的无产者群体,使更多的人流动在一切可能的交通工具上,在春节向着自己真正的“家园”进发,无论多少险阻,也不畏惧和害怕。这是城市化的真实进展,也是城市化在貌似坚强下的最狼狈的喘息。
他们开创了一个城市时代,却被城市嘲笑;他们把血汗与经济成果留给城市,却只能充当城市的过客;他们是社区积极的贡献者,却是社区的二等公民,也许不能称为公民,公民权仍是不知所踪。
春运,国之大事,何等壮观?但所有人都是通过春运走向了城市的反方向,何等悲哀。也许,春运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失败。
(Marco写于201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