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铭
“你买ETF了吗?”这类风险小、成本低的指数基金产品正在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也受到“基民”们追捧。事实上,证券交易所、指数开发商、基金与机构等指数使用者、银行与券商等代销机构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正成为这条完整的指数产业链一分子,产业链的不断壮大,亦成为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指数琳琅满目 应用如火如荼
巨潮指数网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证券市场上有很多类型的股票指数,包括衡量大势的基准指数以及各种各样的风格指数。前者包括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中小板指等,后者包括巨潮40、巨潮100、深证100、上证180、上证50等投资性指数,巨潮资源优势、巨潮公用事业、盐田港物流40、深圳报业指数等行业区域指数,以及上证红利、巨潮红利、深证创新等其它特征指数等。
实际上,这些指数都是由沪、深证券交易所及其下属指数公司所编制的,其权威性与影响力相对要强一些,并在基金业得到广泛运用,如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基金、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深证100ETF、中证南方小康ETF等。就在上证180ETF上市的同时,华夏、长盛、广发三家基金公司还与沪、深交易所合资成立不久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开发基于中证100指数的指数基金产品。
纵观全球市场,随着投资理论的发展,以及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指数的投资功能正在得到明显强化。如今,指数的设计目标转而成为投资标的,强调投资功能,指数的主要用途亦转为从基金投资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基金产品设计服务,往往锁定特定目标市场,复制成本较传统指数为低。
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虽然指数投资还算不上红火,但随着道·琼斯、富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集团(MSCI)以及标准普尔等国际四大指数商的进入,指数产品的实用性得到加强,指数市场竞争已变得日益激烈,各类指数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地呈现于投资人面前。
以新华富时为例,其为国内投资者及QFII打造的指数系列就包括新华富时全指、中国A50指数、行业指数、小盘股指数、红利指数、保险投资指数、中国债券指数等近20个品种。这些非交易所编制的指数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比如国内最早的指数基金华安中国A股就是以MSCI中国A股指数为基准,以新华富时中国A200复合指数作为基准指数的博时裕富基金、以道琼斯中国88指数为标的指数的银华-道琼斯88精选基金等也都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产业”有利可图 内资外资抢食
标尺性的基准指数通常是免费向社会提供的,指数产品化的出现却能够让指数编制者根据基金等使用者资产规模计算收取授权费,从而形成一种可获利的商业模式,亦使得指数编制者纷纷出现。经过十多年的激烈竞争,目前国际指数行业已为四大指数开发商所垄断,而现在它们又纷纷把目光投向成长中的中国资本市场,内外资指数开发商同台竞技,战略攻防与合纵连横初现端倪。
道·琼斯早在1996年5月就推出了中国A股指数系列,成为外资指数开发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领头羊。2000年12月,富时与新华财经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新华富时指数公司,并开发出了覆盖沪深市场的新华富时中国指数系列。3年后,标准普尔与中信证券成立合资指数公司,随后共同推出了中信标普系列指数。
实际上这些国际指数开发商最初只是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投资标的工具,比如全球第一个中国股票ETF——iShare新华富时中国25ETF,就选取了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作为投资标的。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受限于QFII额度,但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达到投资中国股票的目的。
不过如今这些外资指数开发机构开始更加关注境内投资者的需求。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去年5月宣布,正式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这一指数完全独立于MSCI国际股票指数系列,系按照国内投资者的需要来设计。业内评价认为,凭借国际化的指数编制技术、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和完善的客户服务,国际指数商在国内指数产业内明显略胜一筹。在深交所研讨会上,新华冨时指数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宋澎以“提供投资者需要的指数”作为演讲标题,或许正是国际指数商在内地指数产品市场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相比较而言,国内指数编制机构虽比较多,但多数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国际指数开发商的进入与挤压,以往由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本土大券商编制的指数在市场中的影响已明显萎缩,只有中信证券通过合资,原先的指数产品体系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至于证券咨询机构或证券媒体所自行编制的指数产品,除了天相公司编制的指数依托其资讯平台而有一定影响外,其余由于没有市场营销的考虑或经验,市场推广情况大都不甚理想。
目前指数产业似乎开始呈现出向沪深证券交易所、外资或合资类机构集中的趋势。前者的优势在于指数发布的权威性、持续性和传播方式便捷性,后者则拥有指数维护与专业服务的优势,也许在未来,指数商和交易所会从品牌与成本角度考虑,形成联合或合作开发指数的“双赢”格局。
活跃市场促创新 链条越抻越丰满
在不久前深交所主办的一个小型指数研讨会上,除了深交所旗下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外,包括标准普尔、MSCI、新华富时等几家全球指数提供者,亦相继登上了该所三楼会议厅的演讲台。一位与会基金人士会后评价称,“深交所有意整合指数产业链,以推动指数投资的普及,加快指数衍生品的推出,这对指数产业的发展是件好事。”
指数市场的变化会给未来的国内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很显然,随着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等指数产品的出现,沪深交易所已经认识到指数投资对于活跃市场的积极意义。
今年以来深证100指数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走势,4个月累积涨幅为34.2%,超越了73%的股票,跑赢了72%以上的股票型基金。易方达深证100ETF成立并上市,亦引起了市场各路资金对深证100指数成分股的追捧,整体市场价值得到明显提升。
至于国际指数商的参与,对交易所的发展也是颇有益处的。目前市场投资与指数产品的发展呈现出互相促进的良性态势。“对于外资而言,投资中国指数是个捷径,指数产品的不断丰富,其实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结果。”没有人会否认,指数的演进发展与投资产品创新的互动,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化,最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业内亦预计,基于海外市场对MSCI指数的关注度,倘若未来MSCI提高中国内地股票比重,QFII对于A股的参与度必将有大的飞跃。
“另一方面,这也顺应了资本市场投资产品创新的要求。”一份券商研究报告高度评价指数产品市场的新变化。据了解,指数金融衍生产品包括期货和期权、共同基金、上市交易基金、股票指数化年金等,这正是交易所期望开拓的新领域,不仅能增加交易品种,还可提升市场整体交投的活跃程度。当然,这也意味着指数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亦相当广阔。
鉴于新加坡抢先推出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及台湾地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事实,为避免同样的问题,防止市场陷于被动,开拓指数金融衍生品等创新产品就成为沪、深交易所的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整合者身份参与其中,既成立中证指数公司,开发统一指数和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标的指数,促进金融创新,也积极与各类指数开发商展开合作,灵活运用其所控制的重大资源,为及早推出相关指数产品作足准备,其实是颇具前瞻性的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产业链情况看,指数产业虽然面临很大市场机遇,但确实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上游指数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进入有效市场,指数基金投资的效应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指数产品的设计仍需要摸索新的路子;中游基金业和其他投资机构对指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但指数基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下游普通投资者对指数投资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短期持有的理念有待检讨。
更为重要的是,指数产业化对指数编制技术、指导原则、评估标准上的冲击,亦是指数开发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指数开发商需对此与指数运用者的需求之间予以权衡,过于商业化,过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势必影响指数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反而对指数产品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业内人士对此亦心知肚明,“这个市场还需要各方精心培育。”(中证网)
“你买ETF了吗?”这类风险小、成本低的指数基金产品正在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也受到“基民”们追捧。事实上,证券交易所、指数开发商、基金与机构等指数使用者、银行与券商等代销机构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正成为这条完整的指数产业链一分子,产业链的不断壮大,亦成为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指数琳琅满目 应用如火如荼
巨潮指数网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证券市场上有很多类型的股票指数,包括衡量大势的基准指数以及各种各样的风格指数。前者包括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中小板指等,后者包括巨潮40、巨潮100、深证100、上证180、上证50等投资性指数,巨潮资源优势、巨潮公用事业、盐田港物流40、深圳报业指数等行业区域指数,以及上证红利、巨潮红利、深证创新等其它特征指数等。
实际上,这些指数都是由沪、深证券交易所及其下属指数公司所编制的,其权威性与影响力相对要强一些,并在基金业得到广泛运用,如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基金、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深证100ETF、中证南方小康ETF等。就在上证180ETF上市的同时,华夏、长盛、广发三家基金公司还与沪、深交易所合资成立不久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开发基于中证100指数的指数基金产品。
纵观全球市场,随着投资理论的发展,以及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指数的投资功能正在得到明显强化。如今,指数的设计目标转而成为投资标的,强调投资功能,指数的主要用途亦转为从基金投资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基金产品设计服务,往往锁定特定目标市场,复制成本较传统指数为低。
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虽然指数投资还算不上红火,但随着道·琼斯、富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集团(MSCI)以及标准普尔等国际四大指数商的进入,指数产品的实用性得到加强,指数市场竞争已变得日益激烈,各类指数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地呈现于投资人面前。
以新华富时为例,其为国内投资者及QFII打造的指数系列就包括新华富时全指、中国A50指数、行业指数、小盘股指数、红利指数、保险投资指数、中国债券指数等近20个品种。这些非交易所编制的指数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比如国内最早的指数基金华安中国A股就是以MSCI中国A股指数为基准,以新华富时中国A200复合指数作为基准指数的博时裕富基金、以道琼斯中国88指数为标的指数的银华-道琼斯88精选基金等也都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产业”有利可图 内资外资抢食
标尺性的基准指数通常是免费向社会提供的,指数产品化的出现却能够让指数编制者根据基金等使用者资产规模计算收取授权费,从而形成一种可获利的商业模式,亦使得指数编制者纷纷出现。经过十多年的激烈竞争,目前国际指数行业已为四大指数开发商所垄断,而现在它们又纷纷把目光投向成长中的中国资本市场,内外资指数开发商同台竞技,战略攻防与合纵连横初现端倪。
道·琼斯早在1996年5月就推出了中国A股指数系列,成为外资指数开发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领头羊。2000年12月,富时与新华财经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新华富时指数公司,并开发出了覆盖沪深市场的新华富时中国指数系列。3年后,标准普尔与中信证券成立合资指数公司,随后共同推出了中信标普系列指数。
实际上这些国际指数开发商最初只是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投资标的工具,比如全球第一个中国股票ETF——iShare新华富时中国25ETF,就选取了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作为投资标的。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受限于QFII额度,但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达到投资中国股票的目的。
不过如今这些外资指数开发机构开始更加关注境内投资者的需求。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去年5月宣布,正式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这一指数完全独立于MSCI国际股票指数系列,系按照国内投资者的需要来设计。业内评价认为,凭借国际化的指数编制技术、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和完善的客户服务,国际指数商在国内指数产业内明显略胜一筹。在深交所研讨会上,新华冨时指数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宋澎以“提供投资者需要的指数”作为演讲标题,或许正是国际指数商在内地指数产品市场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相比较而言,国内指数编制机构虽比较多,但多数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国际指数开发商的进入与挤压,以往由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本土大券商编制的指数在市场中的影响已明显萎缩,只有中信证券通过合资,原先的指数产品体系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至于证券咨询机构或证券媒体所自行编制的指数产品,除了天相公司编制的指数依托其资讯平台而有一定影响外,其余由于没有市场营销的考虑或经验,市场推广情况大都不甚理想。
目前指数产业似乎开始呈现出向沪深证券交易所、外资或合资类机构集中的趋势。前者的优势在于指数发布的权威性、持续性和传播方式便捷性,后者则拥有指数维护与专业服务的优势,也许在未来,指数商和交易所会从品牌与成本角度考虑,形成联合或合作开发指数的“双赢”格局。
活跃市场促创新 链条越抻越丰满
在不久前深交所主办的一个小型指数研讨会上,除了深交所旗下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外,包括标准普尔、MSCI、新华富时等几家全球指数提供者,亦相继登上了该所三楼会议厅的演讲台。一位与会基金人士会后评价称,“深交所有意整合指数产业链,以推动指数投资的普及,加快指数衍生品的推出,这对指数产业的发展是件好事。”
指数市场的变化会给未来的国内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很显然,随着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等指数产品的出现,沪深交易所已经认识到指数投资对于活跃市场的积极意义。
今年以来深证100指数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走势,4个月累积涨幅为34.2%,超越了73%的股票,跑赢了72%以上的股票型基金。易方达深证100ETF成立并上市,亦引起了市场各路资金对深证100指数成分股的追捧,整体市场价值得到明显提升。
至于国际指数商的参与,对交易所的发展也是颇有益处的。目前市场投资与指数产品的发展呈现出互相促进的良性态势。“对于外资而言,投资中国指数是个捷径,指数产品的不断丰富,其实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结果。”没有人会否认,指数的演进发展与投资产品创新的互动,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化,最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业内亦预计,基于海外市场对MSCI指数的关注度,倘若未来MSCI提高中国内地股票比重,QFII对于A股的参与度必将有大的飞跃。
“另一方面,这也顺应了资本市场投资产品创新的要求。”一份券商研究报告高度评价指数产品市场的新变化。据了解,指数金融衍生产品包括期货和期权、共同基金、上市交易基金、股票指数化年金等,这正是交易所期望开拓的新领域,不仅能增加交易品种,还可提升市场整体交投的活跃程度。当然,这也意味着指数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亦相当广阔。
鉴于新加坡抢先推出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及台湾地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事实,为避免同样的问题,防止市场陷于被动,开拓指数金融衍生品等创新产品就成为沪、深交易所的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整合者身份参与其中,既成立中证指数公司,开发统一指数和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标的指数,促进金融创新,也积极与各类指数开发商展开合作,灵活运用其所控制的重大资源,为及早推出相关指数产品作足准备,其实是颇具前瞻性的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产业链情况看,指数产业虽然面临很大市场机遇,但确实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上游指数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进入有效市场,指数基金投资的效应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指数产品的设计仍需要摸索新的路子;中游基金业和其他投资机构对指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但指数基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下游普通投资者对指数投资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短期持有的理念有待检讨。
更为重要的是,指数产业化对指数编制技术、指导原则、评估标准上的冲击,亦是指数开发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指数开发商需对此与指数运用者的需求之间予以权衡,过于商业化,过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势必影响指数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反而对指数产品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业内人士对此亦心知肚明,“这个市场还需要各方精心培育。”
前一篇:全部38只航天军工概念股一览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