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选股选时组合投资 |
1952年,马柯维茨发表了一篇题为“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这篇著名的论文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马柯维茨第一次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正规的阐述。他注意到一个典型的投资者不仅希望收益高,而且希望收益尽可能确定,这意味着投资者在寻求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收益的最小的不确定性。马柯维茨分别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投资的预期收益水平和不确定性(风险),建立均值方差模型来阐述如何全盘考虑上述两个目标,从而进行决策。这种考虑导出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即投资者应该通过同时购买多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
在投资者只关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的假设前提下,马柯维茨提供的方法是完全精确的。然而这种方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计算量太大,特别是对大规模的市场,存在上千种证券的情况下,借助高速计算机也难以实现,这严重阻碍了马柯维茨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1963年,马柯维茨的学生夏普提出了一种简化形式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单因素模型来实现,后来被推广为多因素模型,以图对实际有更精确的近似。现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因素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在证券组合中普通股之间的投资分配上,而马柯维茨模型则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证券之间的投资分配上,如债券、股票、风险资产和不动产等。
早在证券组合理论广泛传播之前,夏普、林特和摩森三人便同时独立地提出了以下问题:假定每个投资者都使用证券组合理论来经营他们地投资,这将会对证券定价产生怎样地影响?,他们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分别于1964年、1965年和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M在金融领域盛行多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76年,罗尔CAPM提出了批评,因为这一模型无法用经验事实来检验。与此同时,罗斯突破性地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APT认为,只要任何一个投资者不能通过套利获得无限财富,那么期望收益率一定与风险相联系,它需要较少的假设。罗尔和罗斯在1984年认为这一理论至少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