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烦恼2

(2009-05-02 22:01:14)
标签:

教育

分类: 百草圆

教育的烦恼2有一天,当孩子突然厚积薄发,崭露头角,在满腔的欣喜之余,突然发现,自己能够帮助孩子的已经越来越少。

 

以前对于孩子,觉得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能够自立自强就已经足够,当有一天,他期末考试得了全年级第一(十几个班呢,还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之一),好像突然间,从孩子和自己的心理到周围都有所改变。在我倒不光是世俗的名利之诱惑,而更多就像一个藏家开始确认那也许真是一块质地优良可以雕琢的美玉,而叹息自己还不是一个够好的工匠。

 

记得读石康的随笔时就曾感叹过,我们从父母处得到了什么?又能给予自己的孩子些什么?他写得比较刻薄:“如果不刻意美化父母,你会发现,父母的一生几乎与我们一样不太努力,也没什么极好的运气,所以我们从他们那里学不到什么真东西;接下来,我们重复父母的道路,生下孩子推给社会,以为别人会比我们更有水平,殊不知社会只会更不负责任。。。”。我自己而言,父母没能给予我健康的身体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至少他们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品质节俭、友善我们还是继承了,还有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父亲是孜孜不倦地畅游书海,母亲是无所畏惧地学习各种新的技能,只是他们在做这些的时候都毫无功利色彩,只是为了娱乐自己。

 

想起自己为孩子做的准备,从怀孕前就开始选修营养学到从不懈怠地关注他身体健康成长的每一步;胎教到三岁前的早教给他的大脑发育和智力打好优良的基础。然后就是尽量地开发他的各种兴趣,根据他喜欢的项目做进一步地培养,而从没有别的孩子那种逼迫,现在想想他的童年还是幸福的。

 

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尤其是如果将来进入全部都是尖子生的特重点高中之后,学习优秀已经不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理由,儿子曾半开玩笑地跟我说,说不定还不如当初拿刀子去逼我多学些什么呢!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流着眼泪练毛笔字而后来不悔反感激的情景,就跟儿子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且是你自己想学了我们再去学,又会是事半功倍。于是,我们在学习异常紧张的初中,毅然开始了每周二次的球类训练,三个月一种球,羽毛球、篮球、网球,请好的私教;暑假还将开始学习共同选定的萨克斯,我跟儿子说那个乐器是小小孩也没法早开始学的,哈,而且那不光是填补自己乐器中的一个空白,甚至不是为了去凑合表演,更是可以发泄内心情感的很好乐器。

但是,做这些,我还有一个没有告知的目的,那还是为了抑制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

 

与几年前一样,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我看过孩子的几篇随笔,最有真情的一些当属对于网游中的一些“一起成长的战友”的眷恋和牵挂了,对于当代成长环境单一的城市孩子,现实生活中太少有那种生死与共、心心相印的情境,我很理解。我想,每个男孩子的心底都会有一种仗剑走天涯的梦想的吧,网游正是提供了这个足不出户方便体验这种梦想实现过程的简易平台。但是,孩子们不会意识到,那也许就像垃圾食品,吃得方便美味快感,但不是最利健康,那会减弱对平淡、朴素生活的兴趣。但是,不可否认,那里也是他们走向更独立地拼搏立足的一个平台。而且,儿子从小就在游戏领域是个先行者,很小的时候他就会在厚厚的本子上画系列游戏给同学们玩,然后又去体验各种大小、单机、网络游戏,再选出好的、少花钱的推荐给同学们玩,在那个领域他第一次确定自己要做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的角色定位。所以我后来,只是从时间上对日常和节假日做出不同的限制,因为我想让他明白,每个人最不能再生的就是时间,一个优秀的人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想成为“领导者”,可你的时间有限,你必须做出取舍,你必须接受你推荐后的游戏中别的伙伴化时间练级后比你武功更高,你也必须忍受昔日的一些战友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经常需要孤军奋战而不再能得到你更多的帮助。或者选择在一样东西里玩到最强(但那是虚拟的,设计者的一个变故会毁灭你之前的一切美梦),或者,继续用有限的时间做着先行者的体验,人生就是面临不断的取舍,没办法。

 

先天条件较好的孩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受的诱惑也比较多,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尝试。其实那次考第一只是证明了他有那个实力,事实上,那次我是全陪复习了二个晚上,落实督促他复习的每一步确保没有干别的,也没有遗漏知识点。后来要他自己复制成功,完全放手了几次,但成绩波动很大,最近又全陪复习了二晚,成绩又明显前茅,这其实暴露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其实是比较弱的,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有时就管不住自己,我至今还没找到好的方法。我想起一句话,“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心中十分忐忑。

 

我的教育有时候太过开放,这是家长会时班主任给我的反馈,比如我看到唐骏在大连理工的那篇著名演讲我也会原封不动地推荐给孩子看,包括“你们比我们更可怜,我们那时候是不知道学的的东西没用而拼命学习,你们现在是明明知道没用还必须拼命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孩子们被迫地学习着那些也许一辈子也没有用的“超前超全“的知识,尽管我可以跟孩子说,中学阶段关键的是学习一种有效地终身有益的学习方法,各种学科得学习和成绩只是不断检验你的学习方法的效率和成果的手段。我把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和计划管理的中心思想跟他分享,还有能够找到的名师给予一些学习技巧上的点拨,但是这些抵不过那分数代表一切的应试大潮。看着那个在记忆力、接受力都最强的时段,被迫地做着批量零件制造式的填鸭,只能祈祷他能够靠自己在风浪中拼搏前行。曾经跟他分享过一句话:“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还有一件事,让我很震惊,说出去也被朋友们取笑,冬天的时候有一天儿子见我在选一些腊梅花的图片,不经意地问我,妈妈,怎么梅花还有淡黄色的?儿子从小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可是不能怪他没有见过腊梅呀。于是我自责,逛公园太女孩子气,我们确实去得太少,我偶尔插花但也从未冬季插过腊梅,是否过多注重书本阅读,孩子过多地沉迷或依赖间接知识,而忽略或淡化了直接生活的各种体验?

 

有个江苏的好朋友,女儿就读于那里最好的名牌高中,现在高中所学的也真的是太难了,她有一次跟我说,女儿抱怨我为什么懂得那么少而不能帮助她解答更多的难题,那时候我孩子还在轻松愉快的小学,我无法理解甚至觉得那孩子有点过份,可现在,我真的太理解了,优秀的孩子要强,在同伴中已经少有前行者,他(她)多么希望家长是他们的坚强的后盾能助他一臂之力,给他指明更有效、更简捷的途径。我只好调侃地对儿子说那是有利有弊的,一个没有家长可靠的孩子更无退路地提早彻底地独立自强,但他还有保留意见:没有一定素质的父母能成材的孩子的概率要小得多。我只好答应,我至少会跟他一起学习他和我都最讨厌的英语,用实际行动而不是说教来和他共同进步(晕啊,我几十年都没有彻底学好过,原打算以后陪他出国留学时有更好的语言环境再学的)。

 

今天看了《艺术人生》,访谈的是徐克,很有感触他其中对什么是兄弟的一段表述,导演不是哲学家,不是用格言而是用一个故事来说,他的好兄弟黄沾有一次向他求助说儿子在美国想休学不读大学了,问徐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说服他,徐克回答,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会听他老爸的劝导吗?不会啊,你只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无条件地支持他的选择,如果那是错的,他自己会回头,你同样无条件地成为他的港湾,这就够了。我释然很多,哦,原来当兄弟就可以了?!我赶紧和儿子分享,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你这就释怀大半了?晚上他先玩游戏还未写作业,我照例提醒他的时候,他诡异地一笑,这是无条件地支持吗?

 

哈,淘气的孩子,真的不知道怎么才好!

也许终点回到起点,我们要的不就是一个健康快乐能自立自强的孩子吗?是顽石是美玉,那是他自己的事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