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双面性

标签:
财经 |
分类: 概念与主题 |
央行宣布再次同时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息,国务院宣布暂时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税,政策组合拳继续。这个时候来讨论这不关痛痒的“公允价值”问题好象不合时宜,哈,但既然想到了,就一吐为快。
“美国救市立法将授予美国政府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权利,财政部将可立刻动用2500亿美元,此外还包含149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并确认监管机构有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权力。此前,美国许多公司指责称,这项准则推动了金融危机的发展。”
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有市价的资产,市价即为公允价值。
在06、07年A股的那波大牛市中,我们一定记忆犹新,由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一些资产的计量中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公允价值替代传统的帐面价值,使得拥有大量用历史成本计价有待重估的土地和股权等资产的上市公司成为一个大大的金矿,最突出的是象上海本地股群体和雅格尔等股权投资突出企业的全面重估。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大规模价值发现啊!因为,彼时的历史帐面价值在有确定市场价和足够流通性的前提下,离真实差距太大。
然而,随着股市整体快速的上升之后,交叉持股的寻宝游戏也得到了泡沫化膨胀的演绎。只要互相把股价做高,不用辛苦经营、开拓市场、研发创新,国有资产就“大幅增值”,公司价值最大化就轻松实现。当然,到现在人们对此用了一个新词是——资产虚增。
美国人也蛮有意思的,在膨胀周期用公允价值搞出了23倍金融杠杆放大足以雷倒全世界的华丽泡泡,在泡沫破裂处置不良资产的时候,又授予“监管机构有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权力”。
原来,“公允价值”也可以是一个调控的工具。
附:
1.引入公允价值的现实意义(转帖)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博士在新会计准则与财务决策论坛会上指出,会计准则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以投资者为主体,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可靠性,要为投资者的财务决策服务。显然,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的基本理念亦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发生转变,二者的关系如下:
在利润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收入-费用,应分别确认收入和费用。
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其中,对于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收益的确认为:
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与利润表观相比,两者对收益的 计算
思路不同,在资产负债观下,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即全面收益=已实现的收益+未实现收益。此时,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从以上 分析 可看出,实现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关键是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公允价值的作用 自然 是显而易见的。
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可以说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即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意味着利润容易受到操纵。如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公允价值只会促使企业的真实价值得到发现。”
2.公允价值可能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一)公允价值可能再次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 会计 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 企业
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
例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
计算
收益,现在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新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原《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非货币性交易》也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性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或者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二)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财务会计强调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反映真实,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效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判断,其可靠性很难保证,而没有了可靠性,相关性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坚持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提供
历史 的财务信息,公允价值就不应该进入财务会计体系,但其合理成分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公允价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多数时候比账面价值更可靠,这是由于物价、汇率变动及 科技
进步引起的贬值使历史成本不能动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是公允价值的获得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会计规范体制完善程度和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而我国当前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此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 问题
,也是一个操纵点。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
除以上两点理由外,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报表项目一定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 分析 企业这一问题也值得商榷。
3.公允价值未来 发展 的趋势
“新准则已考虑到了公允价值被误用的情况。一方面,公允价值的 应用 是谨慎的, 目前 主要在 金融
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相应的规定,如对“商业实质”、“可靠计量”等条件的规定,并不是企业能够容易实行的,很多达不到有关条件的企业目前还不能实行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在大多数具体准则中并非强制的。是否运用这一计量 方法
,即使是满足有关条件的企业也会仔细掂量。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带来企业账面收益的增加和计税基数的提高,而企业并没有实际现金流入,选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不合适。
新准则是概括的原则性规定。准则指南和讲解中有具体的规定,避免了钻空子。早在1998年,公允价值的概念就出现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债务重组等有关
内容 中,此后的应用可谓一波三折。这次在规定上比前次更为严密,这些在准则指南和讲解中有具体的规定和体现。
那么,公允价值计量何时才能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呢?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其真实反映价值这一本质上。有专家估计,国内很多上市公司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的账面价值普遍低于其公允价值。在全流通日益迫近、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所提倡的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取向必将是市场的最终选择。
诚然,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正确应用,如何完善其不足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因而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会计准则本身,还有待于执行者的正确应用,以及应用市场环境的培育、相应法规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