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突破半年线的时候写了一个有着豪气冲天题目的帖”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那时自己的心里底气也远没有好汉歌那样气壮山河,只是看到年线和1186的补缺而已。
很奇怪,涨了这一大段以来,人们的潜在观点在悄悄地改变。去年当尚福林主席说把股权分置改革和给流通股东适当补偿当作利好来推出时,不但市场不买帐,而且嘲笑的骂声至今尤如在耳。三一和同方等第一批(也是十送三左右呀)的方案,曾经是那么悬念,甚至连上市公司的老总也和“猪”挂上了密切的关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十送三成为了默认的获取流通代价砝码,准G股含权、抢权、填权的寻宝游戏此起彼伏,屡试屡爽;再慢慢的,人们已经在用A股含30%权来复权A股的综合指数推算新的支撑位和压力位了。一切都演变于无形之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决策层、股改公司、各路新老长短参与进来的资金,经历着完全不同的心态转换。从涨得最好的资源类(尤其有色金属版块)来看,QFII的独到理解和把握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但是趋势一旦形成的惯性,使得我对“跟随”的理解也进一步地加深。年初制定的长短线分别对待的策略显然让我比去年的对主流板块看准却浅尝即止的做法,在收益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年前建底仓的时间为统一起点,指数上涨10%,有色金属涨60%以上,我的长线票涨30%,短线操作了7个票,合计收益也不过40%还不到些。我在想我的二种操作方法也对应着不同的机构参与者,他们接下去采取的策略会很不同,对市场的进一步影响也不一样。如果我是一个对今年接下去的IPO新股和股改股上市的扩容冲击持谨慎态度的机构,保全已经不错的既有收益且战且退而逐步出局是很必然的选择。
是该杀青的时候了吗?
想到章子怡在接受“艺妓回忆录”杀青采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我一下子真不愿意也很难从那里完全走出来”,语气之中颇多对角色的沉迷和留恋,恰似我现在的心情,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