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庆娱乐回忆60年文化 |
敲键盘写字,突然不知该从何开始。终日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身体压力使得自己心力交瘁,不能像前段时间那样心情舒畅、速度极快地写博客、聊博友。《80后记忆之娱乐工具》继《通讯工具》之后已经想了好久,但迟迟没有动手,现在写来似乎都成了旧闻,但因一直有着这个想法,作为作业坚持写来吧。
儿时娱乐工具的记忆是从村庄里的大喇叭开始的,也就是广义上的广播,那个时候的广播似乎应该是村民的主要收听来源。家住唐山农村的我,从小就从广播里听评剧。评剧也就在我印象里印象深刻开来,现在的记忆里便是在晚饭后躺在炕上收听评剧的画面,《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旋律悠扬,虽然词记不住。
接着,有了一台大匣子,或叫话匣子,学名叫收音机,从中能够调台、听声音、自主选择性非常大。快板书《西游记》也就进入脑中,“小哪吒……”至今印象深刻,每天早上听天气预报和中央电台的《报纸和摘要》节目也成了习惯。
到了六七岁的时候,邻居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9吋,黑白的。每到晚饭后,家里便围满了人,《西游记》、《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成了生活必备,大家记住了孙悟空,记住了邢质斌。后来家里也买了一台17吋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成了常用的娱乐工具,《霍元甲》、《渴望》等一批电视剧吸引国人。当然,此时的收音机也并未退出生活视野,单田芳的评书逐渐风靡。
当电视统领人们精神生活的时候,村里经常播放的电影也比较火爆,逢节日、喜庆活动时晚上都要播放户外电影,全村人围坐,一起观看,别有一番滋味。《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电影不知感动了多少村民。
同时代,录音机,或者叫收录机也在热销,可以听磁带,可以自己翻录磁带,可以录音,功能强大。迟志强的歌曲等火便磁带界。为防把磁带擦了,还可以把磁带上的一个小东西抠掉,如果有喜欢的音乐,还可以拿录音机从电视机里录音。之后读了初中,为了学习英语,复读机成了时尚,一句可以重复。
在经历了一段在黑白电视机上贴彩纸的时光后,彩色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视画面有了色彩,电视节目可以遥控,人们的生活也就逐渐丰富起来,户外电影逐渐成了奢侈品,很少看见。
接着,组合音响也风靡开来,可以插着话筒唱歌,强大的重低音远比录音机要好的多,组合音响除了声音别致,还兼具录音机、唱片、收音机功能,受人青睐。
之后,VCD开始盛行,人们不再购买磁带,而是买光盘,可以照着画面上的字幕唱歌。那时,有VCD的家庭常常人满为患,尤其是在秋收过后。到如今,VCD的替代品越来越多,逐渐不是稀奇之物。
时光离21世纪越来越近,好多东西开始朝着“小”发展,于是,随身听出来了,可以装在包里,这是录音机的变形;随身CD机出来了,这是模仿的VCD(这我也说不清,这是根据我所见的顺序说的,究竟CD在前还是VCD在前,需要考证)。随身收音机也出来了,这是儿时大匣子的变形。
后来到城市里读书,知道了看电影可以再电影院,只是当前的电影院更多的是为情侣们提供的。不过大片在电影院看的感觉与自己在家里看光碟确实不同。
电脑普及后,更加便捷,随自己心愿点击播放,任意寻找,快进快退。可听可视可交流,亦可同时操作。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心态。
MP3、MP4等等小物件继续延续着“小巧”的的理念,并广泛集合录音录像、收音放音收视的各种功能,让年轻人爱不释手。
如今,打电话的手机也能听广播、看电视了,好多梦想真就变成了现实。
从娱乐工具的变迁可以看出科技发展之迅速,惊叹人类之伟大,所以啊,还是很好地生存、努力的工作,看今后还有什么东西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吸引我们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