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恐流感 兼忆非典期间的光荣事迹

(2009-05-14 11:17:15)
标签:

甲型(n1h1)

流感

非典

文化

战非典

非典不可怕

只要倒不下

大家共努力

这病算个啥

(作于2003.5.21)

 

翻出以前的旧文,思绪万千;再观当下的事态,心如火煎。

恐流感 <wbr>兼忆非典期间的光荣事迹

随着四川、山东等地的甲型(N1H1)流感疑似患者被确诊,突然感觉远在墨西哥的流感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这两天坐公共汽车,感觉每一个人都是病毒携带者,无论谁碰自己一下,心情都骤然紧张,生怕被病毒侵蚀,恐惧之情渐起渐升。

恐流感 <wbr>兼忆非典期间的光荣事迹

由此,不由得想起2003年的非典疫情。记得当初我所带的社团正在排练相声小品节目,为着一年一度的四月曲艺专场而努力着,时间临近,排练两个月的节目就要展演,却收到了不让搞集会的通知,当时并没有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依然跟学校领导说情,但领导说,这是政治任务,不敢怠慢。我们只好搁浅。果真迅速,很快,学校就被戒严了,不让与外界接触,老师们也只能住在校内。于是,被隔离的生活开始了。

当时,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能持续到什么时候,最开始的时候觉得世界末日来临,每天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都当成遗嘱。后来随着“无所谓”心态的出现,也就开始适应了。那个时候,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上课很轻松,很难的西方经济学和中国哲学史课程,老师是带着我们玩过来的,因为有规定,不能为难每一个学生,不能让学生焦虑。当然,因此我这两门课也没打好基础,现在自学起来依然吃力。

作为学生干部,要组织学生白天晚上的在院墙内封堵潜伏入校的学生,晚上值班时,为了让大家能坚持,没有困意,我还要给大家唱歌取乐。为了卫生,要组织学生们喷洒药物,经常消毒。为了卫生,我也是每天几十遍的洗手洗脸。为了卫生,我那长期不洗的被褥也被搁置起来,自己每天合衣而睡。那个时候每天给同学查体温,每天登记体温表,每天上报体温状况,直到最后都是每天自己把全班的学生的体温一编了事,有时着急写错,居然写成50度,闹得大家一阵恐慌。

为了方便学生,学院杨书记突发奇想,购置了理发用具,足够开五家理发店了,开始想分发给各班,但我热心助人,组织几个学生借用这些工具,成立了我自己的理发队,虽然我不会理发。为了宣传这个理发队,我率先让他们给我理了光头,一时光头发型成了我们那里最流行的头型,风靡校园,除了女同学和有女朋友的男同学外,大家几乎都是光头了。

为了发泄,也曾跟着一帮爷们从男生宿舍偷窥女生宿舍,虽然人家拉着窗帘,因此,五十几个男同学还被人告发,可没办法,只能是提醒不让这么做,但不能对大家严厉教育,免得大家心情不好。为了发泄,记得有很多同学把自动售货机砸坏一个又一个,但不算大的错误,不予追究。为了发泄,记得有个男同学在食堂打饭,居然手抓女生臀部,最后更想发泄的人将此男生暴打一顿。为了发泄,记得这期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男女同学走到了一起,每天亲密,虽然他们各自在校外都有对象,虽然非典过后他们都各自分开。

当然,期间也有恐惧之事发生:一个女同学似乎咳嗽,于是全楼戒严,救护车也到来了,所有的学生都在操场上静静地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结果是虚惊一场,嗓子肿了而已。

记得当初的五月一日我作为全班唯一的一个人允许出校门为全班同学买东西。出去以后,看到街上真的冷冷清清,银行人不多,超市人不多,哪个地方人都不多。临街的树木长期为修剪,树叶低垂到路中间,把路封的很暗,更加烘托了压抑的气氛。突然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更加让人心颤。

好在当时的报纸让大家始终有着信念,中央领导人的果断和科学决策,全国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对生有了希望。

逐渐地,非典疫情逐渐解除,学校解冻,已至暑假,乘车回家,突然对这样三个月的生活有了怀念,而且是深深的怀念。从没有过那么多同学每天都在操场几天锻炼,从没有过那么多同学早晨都很早起床晨练,从没有过那么多同学的友情那么好。

当然,最让我遗憾的是,没有被单独隔离过,因为一个同学从北京回来,单独隔离,隔离几日后回校,居然胖了,问其原因才知是好吃好喝,还有漂亮护士和服务员轮番伺候。更主要的是免费。所以至今我仍在思考,我那个时候怎么就没高烧呢。

说句题外话,当初非典时每天洗手,房间通风,十分注意卫生。可是非典结束,却习惯依旧。现在流感来临,大家又被迫更改习惯,依然是勤快地很,过了这些时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寻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