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相声观
(2009-05-12 11:05:31)
标签:
地震相声文化曙光 |
相声《抗震英雄记》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接受各位老师、朋友的点评,种种一系列过程终于告一段落。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朋友的关心、关注,让我信心倍增,也让我对相声有了新的思考,作为自己即将追求的相声观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有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
也许对于相声的传统,多少会有些冒犯;而对于相声的现代,则多少有些背离。所以我要说,这些观点只是对相声这种形式的借助,而不是要对相声评析或者反对。因此我的观点不加入相声圈,只作为个人心得公布,仅是想有能抛砖引玉,静待知音而已。说的对与不对的,还请大家谅解,毕竟,我只算是一个业余的相声爱好者。
我的观点是,相声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进入文学行列,与小说、诗歌、戏剧、杂文、散文等等一样,针砭时弊、追溯历史、评析古今、抒发感情、阐释观点……换言之,作为文体的相声(请注意,这是作为文体的相声,而不是舞台表演),不一定就要娱乐,就要放置N多包袱,它重要的是要能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抗震英雄记》算是对我这样一个观点的尝试,这个段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包袱少,呵呵。作为相声来讲,包袱少,那算是致命的弱点,但是话又说回来,怀念、歌颂英雄的东西又如何能放置大量的包袱呢?可是为什么要用相声的形式去记之呢,喜欢相声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发觉除了传统文体格式外,用相声这种格式写这样的东西,同样会有好多效果,于是我借用好多相声常用的“小人物”造型,以一位做梦都想当英雄的“我”为主要线索,串联了很多英雄人物和事迹,并进而让广大群众也进入其中,对以“我媳妇”为代表的普通人也做了交代,从而圆满完成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对广大民众的讴歌的任务。该相声作品当中也加入了我对英雄的哲学理解:面对灾难,不一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但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伸出双手、献出爱心,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都是英雄。也许,从相声的传统和现代来讲,它真的是一个很垃圾的相声作品,但是从我的相声观来出发,他不能不代表作者,也就是我本人对抗震英雄的情感,所以,我很知足。这就够了,因为我认为,相声不仅是为了娱乐,他同样可以是一种文化。其实很多相声当中已有很多文化在其中。
插一段我的创作历程:2004年我即将毕业,便创作了小品《还是宿舍好》,这个段子设计了四个女孩,同处一室,相处四年,在即将毕业之际采取对其中一位进行“批判”,从而回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最后对姐妹感情作了总结和留恋。因为这里边倾注着我对大学生活的理解和感情,所以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作品,也一直把她作为我创作生涯的开始。还有,因为我毕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于是反映一些招聘单位只是盲目追求学历而不追求能力的荒诞剧《招聘》也于2004年搬上舞台。之后我考上研究生,躲过了就业压力,于是对自己当年找工作的心态进行了新的反思,知道了光凭抱怨是不够的,还要自己努力,于是创作了与《招聘》对应的作品——群口相声《军火商》,这便是通过两个人的就业梦想的破灭说明了只想投机取巧,而不付诸努力的种种劣行。2008年我七年的大学生活终于划上了句号,在对这些生活的反思当中,最后留下的沉淀,除了学识的增长、朋友的增多之外,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对大学生活的留恋,于是从吃、穿、用等方面我对我的大学生活进行了自嘲,引起大家的共同鸣。《算计》便诞生了,这个作品是我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段子,这里边也没有多少包袱,完全就是讲解我的大学,根本没有运用相声手法,但它的效果却是非常的受欢迎。
那么以上这些作品就是我从2000年开始独立创作小品、相声以来比较典型的几段。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抒发了我自己的感情,而我自己的这种感情又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心声,这里边还要透露着超前的理念。这就是我相声观的实践诠释。
当然,相声主要的是以对口为主,那么作为文体的相声其实古已又之,境外也有,比如古代的《论语》,也该算是“相声”,而国外的《理想国》,也算是“相声”,但是他们都加了引号,因为他不逗乐。所以相声最大的特点还是要逗乐,不逗乐,不能称其为相声。但这种逗乐不能是仅仅为了逗乐,大家笑过之后什么都没了,这里还要有文化,还有及时跟踪时代的发展,还要有哲学思维,更主要的是,要说到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