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

标签:
岁时礼俗文化 |
分类: 岁时礼俗(传统民俗) |
传统七夕节: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七夕》
“七夕抬头望碧霄,喜鹊双双拱鹊桥。”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临了,时代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文化内涵。“中国情人节”的主角除了固定的情侣外,单身青年的派对、相亲活动也成为了节日里的一大特色。
一. 七夕文化及传说背景
七月初七日为传统七夕节,夏历七月旧时称为“兰月”,故七夕那天晚上又称为“兰夜”。夏季的星空澄清如水,最适合遐思奇想,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可以无边无际。
喜欢仰望星空的民族必然思维深邃、浪漫奔逸。“倬彼云汉,昭回于天”,那条横亘夜空的银色天汉,向来就是华夏先民崇拜的祥瑞,以至后来成为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的族名。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中国文学系统、神话传说中念念不忘的名词和道具。
七夕文化现象丰富繁杂且流传甚广,特别是优美浪漫的七夕传说,在中国、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同多数有着古老起源的物事一样,七夕文化内涵,最先起于上古夏人的原始宗教崇拜,融合了天文历法、诗词歌赋、口耳相传,最后才逐步转为我们熟知的文化民俗现象,沉淀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七夕文化的主体,就是列位于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牵牛织女”故事。
1. 牵牛织女传说
明月皎皎照我床,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恨河梁。 ——魏曹丕《燕歌行》
作为七夕传说的蓝本,牵牛织女及七月初七首先牵扯到上古天文历法及星祀宗教。牵牛织女在具有人格意态前首先是作为二星出现,按照上古神话系统发展规律,先从“星到神”,而后“神到人”,牵牛星又名“河鼓”,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正好是希腊神话中的摩羯座六星);与银河另一端的织女星(即天琴座三颗主星)遥遥相望。牵牛星被我们农耕的华夏民族祖先的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看重的神祗。七夕之“七”的记日法是夏历的习惯,上古人们祭祀常常选在一七和二七,祭牲仪品数量也常常为七的倍数。
西周的开国使华夏先民逐渐结束了迷蒙的神祗时代,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牵牛星、织女星,徒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微言大义的后世注解习惯将其作为一首对西周王室怨恨讽刺的诗,刺其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这里的织女、牵牛还没什么故事情节,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的简单人格化,不过,这颗文化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了。
“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秦汉魏晋是神话志怪的大发展的时期,“牵牛织女”的上古神祗在这时化成优美的传说,经过后来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
西汉时,织女、牵牛开始有了人的形态,他们的石像遥遥矗立在彼时长安城的昆明池两畔。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但仍然远远地隔离在池的两边。这个神话传说的雏形成立于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之间。
爱情的灵感迅速充盈进了这个简单的想象模式,孕育幻化出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纵使后世好心的弥补依然无法弥合先天的悲情。《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见《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这故事在后世的漫漫岁月中酝酿、丰富。到了东汉时慢慢缓和了悲剧的色彩。鹊桥这个非常有创意的元素出现在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同时还提到了七夕的相会,这就使悲情的故事稍微有了一点安慰,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也许是偶然遇见的一只秃头喜鹊所触发的灵感?
牛女故事的爱情情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代几乎发展完备,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天帝似乎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大概是汉魏时期家族生活、伦理规范的反映。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七夕开始出现节日的气息。《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风土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祈富祈寿,无子祈子,惟得祈一,不可兼求……”
中国文学的特点是以诗文见长,
干宝《搜神记》卷一的《董永之妻》便是这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最早的版本,也是后来《天仙配》的蓝本:董永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天帝派织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妇,助他偿债;另一篇《毛衣女》则讲了一位下凡的羽衣仙女,与豫章新喻县一名男子结为夫妇的故事。后来的《天仙配》大概把二者加上古老的牵牛织女传说揉和起来,最后成形了今天耳熟能详的故事。
《搜神记·董永之妻》原文: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日:“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日:“以钱与君矣。”永日:“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永日:“能织。”主日:“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嫌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日:“我,夭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
干乘:汉代设置于乘郡,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这句是说鹿车载了父亲;自己跟随在车后面。遣之:发送他回家。俱(ju居):在一起,指同居。必尔者:必定要象你所说的那样。缣(jian兼):细绢。
《搜神记·毛衣女》原文: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走。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据说,该故事中毛衣女下凡的地点为目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处的仙女湖。这198平方公里的景区,50平方公里的湖面记录了1800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段神仙与凡人缔结婚姻的文字。)
从织女奉命执行公务到私自下凡,而后不得不含恨而去,显得冲突更加尖锐化;牛郎私藏仙女之羽衣,颇有新意;天帝改成王母娘娘,重要的反面角色从幕后黑手直接跃然纸上,出镜机会也大大增加。王母还很创意地用发簪划出天河,使二人生生相隔。最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后来还出现一位重要角色,就是那头神奇的老牛——这条通人性、懂人语老牛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牛郎的好伙伴、好助手、好智囊:嫂嫂要毒害牛郎,是老牛让他不要吃嫂嫂做的馅饼;当织女下湖洗澡时,是老牛指点他偷得衣衫,从而抱得美人归;当织女被抓回天宫时,又是老牛献身,让牛郎杀了自己,披着它的牛皮飞上天。有的传说对老牛的作用,更是强调尤加,比如说牛郎的哥嫂常背着牛郎自己做扁食、蒸包子、炸油糕等好吃的食物,由于老牛的帮助,每次都能让牛郎回家赶上……显然,人民群众是最好的编剧,这故事的现今版本完全符合小说体裁文学作品的“矛盾突出突出再突出,人物鲜明鲜明再鲜明,情节曲折曲折再曲折”的三大原则。
位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及“七夕节”这一最有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西元七世纪传入了日本,影响深远。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即是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七夕星歌,该诗集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以至于很多一部分日本人坚定地认为七夕故事乃是本土文化。但实际深入研究的不少人也承认中国作为起源地的观点。1991年就有一批日本的游客根据《万叶集》中的注释说“牛郎织女”相会的地点“天河口”即湖北襄樊的老河口,称此地是“汉水连天河”,因而专程来“老河口”拜访“牛郎织女”的遗迹,可惜当时襄樊人对此没有研究,这些热心的日本人空跑了一趟。
2.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这个故事与浪漫的牵牛织女相比就相形见绌多了,
附:“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七和月亮的关系密切,七日一变:七日“上弦月”,即半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再七日,太阳东升的时候,就往西沉下去。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shu1),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时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神话中的浑沌神死了,而可以“视听食息”的人则诞生。
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崇拜可以说无独有偶,似乎是世界范围内的: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
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顺便说一下,这七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一曜代表一天,一个轮回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星期。不过如今国人用上了西方的星期,而将传统“七曜”扔进了故纸堆。
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此外,扯得远一点,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7……这也许真是一个自然界的奇妙数字。
二. 七夕之节物风俗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
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七夕兰夜,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3.化生求子
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
乞巧之俗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王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盆。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祖咏
诗中这位女子虔诚地向天而祈,直到深夜阑珊。乞巧这一习俗如何成为七夕的主要节俗了呢?双星传说如何与之相连?表面上看,姑娘们乞巧,总是笼统说来是为了使自己心灵手巧。然而对于精于女红的乞望竟如此迫切。古人观念中,女子擅长于女红于男子富于文采几乎是同等重要,所以不难看出乞巧的潜在动机是为了获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正因为如此,两千年来的姑娘们,才如此虔诚地在七夕之夜拜祭婵娟与星空,向着织女乞巧,向象征着爱情忠贞的牛女双星祈祷。
可以说,乞巧之习俗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
宋代时,七夕乞巧已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人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嘉右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马行者,开封尹得其人窜之远方。目后再就潘楼,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亦乞巧市,然终不及潘楼之繁盛也。”好一番热闹的节景,人们从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人声鼎沸,车马难行,即便贵人也只能步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