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证道
以生殉道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言
唐连祥
阅毕《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有一疑团始终萦回脑际,难得其解。陈寅恪先生为什么要以自己的生命惨遭蹂躏为代价,选择一条充满艰辛残酷的炼狱之路呢?凭其睿智通识,固可隐遁逃逸;论其旷世奇才,甚易屈身苟全;以其文化情怀,本当一死殉道,步王静安后尘。“早悟有身原大患,不知留命为谁来”?
还是从书中去寻思,在先生所作《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或可寻味出些许答案:“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甚”,“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原来先生以自己挚烈的文化情怀和不渝的精神信念,选择了一条遗世独立、迥然绝俗的殉道方式,那就是以身证道,以生殉道。以自己的生命苦难去体证、去呈现中华文化生命之苦难;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去标示中国传统的士人品节和学人风骨;以自己的“草间偷活”,去承续中华文化之慧命。生,为中国文化而生;死,为中国文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