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记者印象

标签:
博客卯酉河情感 |
分类: 人在旅途 |

万荣当记者,有点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还不富裕,通往他们村小学的一段路是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每逢雨雪天气,孩子们常摔得像泥猴。万荣有爱心,拿出家中所有积蓄买砖块黄沙,雇人工为学校修了一条长达近两公里的沙石路。他的义举被登上《盐阜大众报》,成了一方名人。
被人写红了,他才体会到媒体的影响力,因此爱上了新闻报道,他用自已的笔,宣传社会正能量,引导更多的做好人行好事。他有一定写作基础,入门后进步很快,电台报纸用稿率很高。他的人品和写作能力,引起了乡领导重视和上级新闻单位的启用。
与万荣打交道的那几年,正是我们供销合作社鼎盛时期:15000多人的大系统,下辖79个工商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名列全国同行业第六位。领导让我负责全系统宣传工作,我又正是踌躇满志的年纪,立下“报上周周有名,电台周周有声,电视周周有影”宣传工作目标,没日没夜地抓新闻写稿子。万荣是电视台负责联系“供销口”的记者,是我实现三大目标的支撑之一,我们经常打交道,自然成了好朋友。
万荣和我同为来自基层的草根出身宣传工作者,想干事肯吃苦有干劲,而且追求卓越。我们几乎每周都一起到基层采访,跑工厂商店,去田间地头,甚至还乘坐渔船出海釆访过海上贸易,但凡哪里有供销社人的身影和新闻线索,我们就往那里钻。记得有一次,大桥轧花厂举办庆香港回归文艺晚会,我们釆访录相写稿忙了近一个通宵。
万荣是个有趣的人。他年长于我们,说话很随意,如果再搞上二两小酒,那便更口没遮拦妙趣横生了。有一回在下乡的汽车上,聊起坊间流传的一些趣事,不免语言带点粗俗,我们听得忍俊不禁。不料,刚大学毕业的川藉女主播能听懂大丰方言,红着脸飚普通话发出警告:“陈万荣,请你说话注意点!”万荣倚老卖老:“毛丫头,我爱咋说就咋说,难道还怕你不成?”哈哈,我们见此情景笑得更欢。
我和万荣记者是有交情的。他在台里是釆编合一的能人,但为了帮我完成“电视周周有影”任务,工作再忙都尽量挤时间和我们一起下乡采访新闻,实在忙不过来,也会让我写篇文字稿,由他安排一条口播新闻凑数。我对他也不错,但凡有饭局,都劝他喝点酒。开始,他有思想顾虑,唉,我回去还得赶写稿子呢。我说,没事,有我呢,稿子我来写。后来我们一起活动他就放开喝了。
十七年前我离开家乡到苏州定居,后来我俩再没见过面。前不久我们在老乡微信群“见面”了,老哥俩都很高兴,赶忙互加微信。开聊了,我才知道老大哥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我的信息,我出过几本书、加入作协等事情他竟然全知道,对我二十多年干新闻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仍记忆犹新。接着,非要电话采访我,说我搞新闻工作期间成绩突出,他要记录和宣传这段家乡“新闻史”。
他果真写了。初稿形成后传给我看,我提醒他:“这文章发出去会恼人的。不是吗?假如领导看到了,要求全区记者通讯员赶超我,那不是为难人么,比如人民日报新闻竞赛一等奖,你让后生同行怎么去超?再比如,家乡有的笔杆子吹牛显摆惯了,你把我成绩单贴出来,这些人会感到尴尬。还有,我当年那篇批评报道在新华日报发表后,有一批人是受到处罚的,你旧事重提揭伤疤,人家会恨你的。”万荣不以为然,他反问我,你忘记我是个忠于事实的新闻人了吗?哪来那么多瞻前顾后婆婆妈妈!
坚持用事实说话。万荣记者的为人风骨和新闻人秉性,一点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