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晓舟
陈万荣
在苏州工作的大丰藉后生有许多人,他们的父母建有一个微信群。我家孩子也在苏州,一直想加入这个群,可该群500人名额已满,迟迟没有机会。今年3月初,经朋友引荐,群主为我腾了一个窝。在微信群里,我见到好几位家乡知名人物,尤其是发现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晓舟前几天也进来了,很是惊喜。
晓舟是一个笔名,实姓周,是我敬佩的偶像。三十年前,他负责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宣传报道工作,常带领我们采访报道供销系统先进典型。那时候,他刚过而立之年,自称“小周”,写文章笔名则用“晓舟”。我们合作共事十多年,记不得一起采访过多少次写过多少稿件,但晓舟敏锐的新闻观察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至今,有三个“故事”令我难以忘怀。
丰富乡新丰村是全国第一个“万担皮棉村”,上级新闻媒体记者纷至沓来竞相报道。我们作为当地媒体,准备策划供销系统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系列报道。晓舟提出新的采访思路。他认为,如果从常规角度写丰富村,那是步别人后尘“吃陈菜”,应注重棉花收购现场亮点“抓活鱼”。采访中,他细心观察现场动态,耐心与棉农谈心交谈,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当晚,晓舟执笔釆写的现场新闻一气呵成。一周后,那篇《“万担村”喜售新棉》新闻稿,赫然登上人民日报头版。
人民日报用稿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心中的梦想和不懈追求。而晓舟,那几年每年都有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共刊登14篇之多,期间还摘取了人民日报新闻竞赛一等奖桂冠。同行们对他非常羡慕,都尊称他为老师,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是“碰巧”。
好稿来自思维敏捷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分流。为鼓励职工自我创业,大丰开辟了工农路小商品夜市。每到傍晚,道路两旁灯火通明,小商品地摊一个连着一个。晓舟逛夜市,遇见大中商场经理、全国劳模徐桂英在摆地摊,他顿觉这件事很有典型意义,于是通过观察采访,采写了《徐劳模为啥摆地摊》一文。党报欣赏这种具有导向意义的新闻,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在要闻版头条发表了。
晓舟写新闻,不仅善于观察思考,且具有非凡的胆识。1998年春天,本地有200多个农户的1000多亩农田出现奇怪现象:麦子不分蘖不抽穗,油菜不抽薹不开花。晓舟经过深入采访,弄清是个别村农技员和几个无证经营者倒卖劣质化肥所酿成的恶果。写批评性报道,许多人有顾忌,晓舟却勇于揭露不良现象。5月15日,一篇《一场人为的灾难》批评报道,刊登在新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坑农人员受到查处,受害农民得到补偿,大丰农资市场得到净化。
十多年前晓舟去苏州定居,我们几乎失去联系,只听说他依然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先后出版了三本书,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今年1月26日,“大丰众声”平台发布消息:大丰作家晓舟在苏城晒书。说的是姑苏晚报“晒书版”发表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文章,推介晓舟新出版的《沧浪烟雨》一书。看到消息,我真的很为这位老朋友感到骄傲。
新闻人眼里最会发现新闻。前不久晓舟回乡探亲,返苏时搭乘“大丰孩子在苏州父母群”群主陈颖便车。经过交流釆访,他写了《一个“老乡群”群主的人格魅力》,全国20多家网媒竞相报道,接着姑苏晚报又以《老乡群主》为题全文刊登。“老乡群”组建四年多,怎么突然红了?许多群员不解。我窃笑:晓舟进了这个群,只要他动了笔,岂能不红?
晓舟进入家乡微信群,我们在网络世界又“见面”了,我感到分外亲切。随手写下一点回忆,表达我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
(作者:陈万荣,原大丰电视台记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