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评范小青著名作家沧浪烟雨散文 |
分类: 友人评介 |
初夏的一天。那一天我就要和周亚峰碰面了。
在和亚峰先生碰面之前,我并不认得他,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的任何情况,我也曾经努力地打听过他,哪怕点滴的信息也行,比如他是苏州人吗,比如他的年纪大约是多少,比如他在哪里做事等等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个人信息,却一直没有得到,最后只是知道了,他姓周。
呵呵,其实也无妨无碍,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位写作者,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后来我们就碰面了。整个相聚过程的几个小时,他只说了很少的话,我们其他人叽叽咕咕说个不停,谈古论今,回忆往事,他也不插嘴。但他也不是完全无所事事的,他一直在旁边微笑。
用笑而不语来填满一场聚会,亚峰先生是沉默的。但是因为他的笑容里许多的内涵,我又觉得他并不沉默。
别人一直在说话,说了许多话,其中大多数内容是与他无关的,是别人与别人之间的叙旧、聊他们各自有兴趣的话题,他坐在一边,岂不寂寞?
起先我是有一些担心的,也有一点过意不去,几次想把话题引到他身上去,可是几次都没有成功,他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热聊,后来有一个瞬间,我忽然明白了,他才不寂寞,他一点也不寂寞,他的情绪和思想都是跃动的,一个日常都沉浸在文字里的人,无论他说话或者不说话,无论他倾听或者不倾听,他活跃在自己的世界里,生动而富有,因为饱满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是我和亚峰先生的初次碰面,留给我的除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印象,还有厚厚的一叠书稿,是他的即将要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沧浪烟雨》,我要读一读,写一点东西。于是我就在这里回想我们碰面时的情形了。
坦白地说,我读书稿常常会有一些偷懒的行为,比如喜欢先看一看前言后语,因为从作者的前言后语中往往能够探得一点人生的隐密,寻得一点理念的蛛丝马迹,也许有助于即将开始的阅读,也许更便于进入作者的文字,从而进入他的精神领域。
可是《沧浪烟雨》没有前言后语,我无计可施,只得老老实实地、一字一句读原著了。
原来,他是有前言后语的,他的前言后语,就在他的文字里,他的人生,他的经历,他的经历人生过后的想法,他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文章里。
如同一座富矿,你尽管进去探寻、采集;又如同大海,你可以在他的文字里畅游。
或者也可以换个说法,读《沧浪烟雨》,是我们跟着作者的文章,既走着他个人的人生道路,也走着巨变的时代,走着丰富复杂的当代社会。他的个性,他的人生态度,无不展示在那些精致温婉的篇章里;他的想法,他的理念,在字里行间渗透弥漫并且充分而又舒缓地升腾起来,让读者在阅读《沧浪烟雨》的时候,如同在倾听作者的真实又充满激情的心声。
言为心声。从阅读中不难发现,作者的心,是一颗多情的心,作者的笔触,始终在情感的天空翱翔。乡情,人情,旧情,爱情,亲情,友情,情情浓郁,情情赤纯,情情感人。
而其中,乡情,是作者最过执着的。
于是,寻根,就成了作者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的前半辈子,并不是在苏州度过的,但是他与苏州的牵连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早在定居苏州之前,几次来过苏州,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每一次都仍然历历在目,好像苏州就是他前世的情人。
作者曾经认真作过关于“洪武赶散”的探讨追寻,无论是“逃亡说”还是“发配说”,无论是有记载还是听传说,“苏迁”的历史画面,是早早就印刻在他内心深处的。
因为重情而爱,因为爱,而对苏州有一种特殊的关心和期盼,就有了那些写苏州的文章,比如《天堂今安在》,用了审视的眼光,分析古人和今人所看到的苏州,到底是怎么样的,颇有些遗憾的是,许多人其实看不到全面的苏州。
这样的遗憾,是对苏州的爱的极致,天堂苏州的各种美好,应该是尽最大可能最全面地展示于世人的呀。
同样,这份乡情也寄托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大丰,作者笔触所至,裹挟着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珍惜,集镇的商店,乡下的大田,乡间的沟渠,哪里有个池塘,哪里有座小庙,哪里有棵大树,哪户人家有条狗,一一留在深深的记忆中,时时会泛起涟漪,时时会拨动心弦。
一个重乡情的人,必定是一个恋旧情的人,《沧浪烟雨》的作者周亚峰,在这部散文随笔集的众多文章中,多次涉及往日旧时的话题,多次让自己并且带着读者一起回到从前。
《阊门饭店》一文,起先以为只是作者简单记录了四十年前作为儿子跟随父亲、二十年前作为父亲带着儿子,两次入住苏州阊门饭店的情形,尤其是后来作者已经举家迁移定居苏州,在苏州有了自己的家,不用再住宾馆饭店了,与一座普通的苏州老旅店的缘分,恐怕也就至此为止了。但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却看到作者对于阊门饭店的情结并没有中断,时时念之,在得知阊门饭店已经歇业时,竟“决意寻访旧址,哪怕它已夷为平地,我也要去站上一脚”。
但这一次的寻访,确实令人遗憾,大门紧闭,里边是个工地,满是黄沙石子,外人不得入内。一只脚也没能站上去。只留得一声叹息。
阊门饭店虽然已经歇搁,但是作者的恋旧情结却仍然在,一直在。过了些时,偶而听熟人说了一句,看到阊门饭店那里有汽车出入了,作者立刻坐了十几站公交车赶去,终究让他找到了记忆中的和重新开张的阊门饭店。
“久违了!几十年前的情景再现。”作者的激动之情,跃然纸上,显露无遗。
这哪里是一个人对一座仅仅住过两次的普通旅店的情感,这里有一股强大的、无法释怀的情意,跃然纸上,击中读者心灵。
《游子乡音》写的是居住江南一带的家乡人聚会,听着熟悉的乡音,感受着“心中一直没有丢失的乡情和驱之不散的乡愁”,文中的所写,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同学,大多奔六奔七了,文字中却个个以“小”、以“同学”相称,读来既活泼有趣,又让人感叹至深。
作者重情,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巧妙地将深情嵌入了平常日子,将抒情的文字生活化、日常化。是的,真正的情、深深的情,难道不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吗。
比如《搬家》,也比如《天伦之乐》这一章里的一些篇章,无不是以小说大,以浅谈深,用最普通最平凡的甚至是最琐碎的日子来抒写人类最伟大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散文随笔集里,有好几篇文章写的是博友间的交往。在如今人人防骗个个警觉的社会环境中,却有这么一大批人,互动多年却未见面,一旦见面相见恨晚、不忍别离。博友其中,各式人等,性别、年龄、职业、身份、习性各不相同,却通过博客这个舞台,沟通了原本完全陌生的人们的情感和情谊,着实让人感动感慨。《见光不死》《萍水相逢》《今夏有约》等,都写得有声有色,博友的形象栩栩如生,盖因作者通过平日的文字交流,产生了对于博友的爱和信任。尤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一文,写了济南的聚会,十多位博友来之八个省份,都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博主文友”,都有各种实际困难,有的八十出头,有的高中毕业班任教,有的坐轮椅,有的刚动手术,有的要带孙子,但最后还是有十多人到场,从福建到黑龙江,这支队伍真是蔚为壮观。文章记叙了相聚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难舍,单纯的美好,毫无杂念的交流,一首《友谊地久天长》,大家泣不成声,真是难能可贵,写得动情,读来亦动人。
《沧浪烟雨》的写作,是质朴的,又是充满激情的,它的文字,是干净简约的,又有着无尽意味的,作者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坚持文字积累,功底深厚,技巧娴熟,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文章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又回想起那天碰面时周亚峰的笑而不语,我才真的明白,原来,他的细腻敏感的心思,他的特有的洞察能力,他的于浮躁时代中始终保持的耐力和耐心,他的驾驭文字的自信和能力,统统都包蕴在他的微笑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