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起端午一起high端午节粽子北京新发地中印边境 |
分类: 灯下漫笔 |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有屈原说、伍子胥说。
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最终,屈原遭馋言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过程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是年五月初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凭吊,用芦苇叶包着饭团扔进大江,意在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去叮咬屈原尸体。这饭团,后来就演变成了粽子。
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伍子胥也是春秋楚国人,比屈原早生近200年。其父兄被楚王所杀,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战功卓著。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大战越国,越王勾践不敌,求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则看出隐患,建议乘胜灭越。伍子胥不断进言,夫差不听忠告,加之太宰谗言陷害,夫差赐剑令伍子胥死。伍子胥视死如归:“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罢,自刎而死。夫差大怒,令人将伍子胥尸体装进皮革里,五月初五投入大江。民间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有关端午的这两则民间传说,论道两个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颇值得玩味。细看人生经历,他们都是足智多谋很有远见的高人,也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秉性
——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惨痛的教训实在深刻,人们看到先人讲真话遭遇风险,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留下“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两句话,被人们称为经典之语,警世之言。所谓“假话全不说”,意思是诚实为人应当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当然,这“假话全不说”的要求极高,一般人很难做到,但它应该成为做人的准则和社会的导向。“真话不全说”,我想,也许是讲“点到为止”的意思吧,即该说的,是得说,但不必多说。
认知水平、心理需求决定处事方法。你的意见再正确再有远见,对牛弹琴也不起啥作用,说不定牛厌烦了,会猛踢你一脚。相左意见,对那些刚愎自用而又讳疾忌医的人,更是少说为佳,因为人恼怒起来,远比牛凶狠得多。因此,“真话不全说”是做人的智慧和技巧,但它是以“假话全不说”为大前提的,并非唆人学刁作祟之谈,而是总结了历史上老实人因讲真话,而惹祸招罪的苦楚得出的教训,从而悟出应对世事诡谲、迫而自保且又守住道德底线的一个妙法。
端午由来久矣,无论出自对屈原还是对伍子胥的敬仰与缅怀,设立端午节,且千百年来沿袭不息,庙堂有它的正治需要,民间有自己的解读,肯定不止让人们吃粽子解馋那么简单。如今,端午节成了法定小长假,亲朋好友们有机会一起端午一起嗨,惟愿,大家在欢聚之余,别忘了这个节日的历史掌故,从中悟出点道理,懂得真话的价值,懂得世事艰难做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