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南阳中学南阳国际高中拆迁人文 |
分类: 世象素描 |

南阳中学是我的母校,有近七十年历史。记得我在此读书时,清一色民国风格平房,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授教者多为上海及苏南客籍教师,校园环境、教学质量在苏北堪称一流。十年前不知何故,南阳中学被迁至海边滩涂重建,老校园租给他人办练武场,令校友们颇感失落。
欣闻老树又将开新花,昔日学子异常兴奋,竞相微信转告消息。我在兴奋之余却有些担心。见惯了太多的旧城改造、老校新建,大多追时髦赶新潮,旧景观要么改得不伦不类,要么拆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南中故址开发成“南阳国际”后,能否保留它一份历史文化底蕴呢?
近些年破旧立新改造开发,各地“整容”后似曾相识。现在的城镇,大马路大楼房、大超市大酒店,千街一面。现在的学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操场赛过飞机场,少有个性。彼此一个面孔,要让人心向往之很难。恕我直言,黄海之滨南阳小镇,新建这种规模的学校,面向国际招生,若不别出心裁动一番脑筋,搞不好便是一个天方夜谭,没准几年后就是个事与愿违的烂摊子。
城市、集镇、学校,能让人们产生兴趣的,当为独有的历史景观人文环璄。如果,苏州毀掉古园林,杭州填平西湖,周庄乌镇拆了古街,我敢说它们的知名度、旅游业立马砸锅。如果,北京大学未名湖变成养鱼塘,清华大学推倒“清华园”大门变成直通马路,恐怕也就顿失神韵,大大削弱名校的风采与魅力了。由此看来,南阳国际高中,能否如愿招收到囯际生源,办出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设计理念——能不能纳入原南阳中学七十年的历史人文元素。
十多年前,初到苏州,满眼尽是低墙矮屋,楼房最高的也不超过六层,奇怪的是,来此旅游的外地人络绎不绝。苏州的朋友告诉我,护城河以內的古城区都是这番景象,当地父母官认为,古城区要保持历史原貌,即便修缮也必须修旧如旧,这样才能不失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从而拉动旅游经济。朋友告知,护城河之外的新区、园区,则全是现代化城市建筑,时尚得很。
我得闲常到苏州郊区溜达,同里、周庄韵味十足,古色古香美不胜收。我惊叹这种美景实在罕见,陪同的当地朋友不以为然,他说,江南水乡的老集镇,其实四十年前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同里周庄在“小城镇改造”浪潮中没有随波逐流,他们不急功近利,宁可在古镇旁边的农田里另起炉灶,兴建新的现代化街道、住宅区,也决不破坏古镇原生态结构,故得以完整保存。理念不同效果不同:当年保留下来的古集镇,如今成了香饽饽,游人如织,坐着卖门票收钱;当年急于破旧立新的乡镇,却因古街区了无影踪,只好望洋兴叹,眼巴巴看着邻镇人气飚升收入猛增。
有鉴于此,我认为要使“南阳国际高中”有特色,应善打历史牌、景观牌、名人牌、怀旧牌。校区内可设怀旧与立新两个版块。怀旧版,就是专门划一块地方,修缮五十年前南阳中学旧模样。立新版,就是按当前设计要求,建一个现在不算很洋、将来不会显土的新校区。
旧时南中,占地不过百亩,教室宿舍皆平房,复原容易,代价不大。按当下学校设计规模,旧校景观区不过占学校一角,占地不多。七十年来一茬又一茬学子在这里留下青葱靓影,七十年来英才辈出,培养出许多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在老校区设陈列馆会很有看点。
旧版新版,相映成趣,有机整合,作用不可低估,它可把“南阳国际”历史嫁接成七十年。国际国内无不崇尚历史注重人文,有了“老字号”招牌,有了名人的影响力,有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有利于引起政府的重视关心,有利于学校面向全社会招聘优秀教师,有利于吸引国际囯内生源,有利于招徕老校友故地寻梦,对学校发展乃至对推动南阳镇旅游经济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凤凰涅盘,再美好的事物也会老去,老化是一场劫难,也是一次机遇,它可能因此变成一堆永远的死灰,也可能浴火重生。徽州易名黄山市,外地人第一反应,也许只是那里有山景,相对博大精深的古徽州文化,黄山能有多少诱惑力?宣传一个山景,无视古城肌理、传统风貌和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显然目光短浅。同里、周庄、乌镇、南浔这些小镇,坚持在大拆大建风潮中保留名称和古迹,使它历经劫难散发出更加的璀灿光芒,比以前名气更叫响,也许这才叫浴人重生吧。
日前,我把挖掘和保留原南阳中学无素的想法说于一乡友听,他说开发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估计不会听你的。还好,今天他发来微信,说把我的建议转告了南阳镇党委书记,书记表示赞赏,回话:“很有见地,已与投资方沟通了,正在统筹考虑。”呵,好迹象,相信地方党政领导和投资者,会用历史人文眼光科学决策。唯愿,南阳中学浴火重生,祝南阳国际高中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