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故事民间剧团网友互动会心一笑 |
分类: 友爱亲情 |
吃公粮的几家省剧团都散伙改制了,大导演叶琴不愿寄人篱下,又舍不得就此结束艺术生涯,便伙同很有才学的编剧老夫子木爷,重新搭班子招人马创业营生。
搞不清能招到哪方面人才,他们决定不分剧种,成立一个兼容并蓄的博剧团。告示贴出,先是来了黄梅剧团的当家花旦阿丽,接着豫剧团的当家花旦雪儿也来了,天助我也,叶琴好生欢喜。几天后,老态龙钟的吹鼓手苏爷、绘海报的津爷,也哆哆嗦嗦来了,说是投靠门下混碗饭吃。
挑梁担纲的主角和剧务人员有了,其他的咋办?见叶琴犯愁,阿丽雪儿相视一笑,把明星效应发挥出来了:她们各打了几个电话,便在资深票友中选出勇子、学测等一批配角,至于跑龙套的,她们则说,每到一处都会有无数痴情戏迷,一抓一大把,且无需付薪水。
木爷本是潜在民间的诗词大家,眼界高,话不多,加之患有惧内症,常被木嫂呼来唤去,故平日里不见人影。叶琴不恼,日常工作全是她在打理,重大事情请木爷出场撑个台面。
这“叶常务”组织能力极强, 讲话挺有鼓动性。她在动员大会上说,别看俺们现在是个杂七杂八的博剧团、草台班子,但我可以保证,我们的花旦,出场一个,走红一个。除你们之外,我还与川剧团头牌花旦梅花私下有约,哪天唱到国家大剧院时,她也会前来助阵。两个老人家跟着我们干,只要肯发挥一技之长,我也不会亏待你们,混碗饭吃,绝对不是个问题。
要唱戏,先造势。博剧团那海报厉害呢,往大街上一挂,人们看得久久不愿离去。先说那毛笔字,津爷亲书,绝对大书法家级的,笔走龙蛇意韵十足;配的川剧花旦照片,回眸一笑百媚生,酷瑟得要命。除此之外,叶常务还会挖潜力,知那吹鼓手苏爷有点歪招,叫他鼓捣软广告登在媒体上大肆喧染。最唬人的是,叶常务本人精通外国语,不知还从那儿请了个假洋鬼子,说能把戏上台词全都译成中外语“同期声”,保证来看戏的歪果仁也能听懂,这叫与世界接轨。
首场是黄梅戏,阿丽主演《马缨花》。那妮子年轻漂亮,又是个天天练瑜珈的范儿,一米六五的窈窕身材,长得前凸后翘,再加上那略带沙哑的安徽黄梅老腔调,唱得千回百折余音绕梁,老戏迷都说愰如严凤英再世。座位场场爆满,还有人在剧院门口排队要买票,只得卖加座、卖站票。阿丽连唱三天摘不下牌子,前后竟然卖出30000张票!那苏爷不愧为吹鼓手,随即写出一篇娱乐新闻《名伶阿丽一戏醉倒三万观众》,赫然发表在城市晚报上。这影响可了不得呢,阿丽一炮走红,叶常务非常开心,立马奖励两万元,让阿丽飞青岛去休假旅游。
豫剧《龙江颂》,是雪儿拿手节目。雪儿出道早,上小学时就崭露头角。那次省豫剧团送戏下乡,演着演着,饰江水英角儿不知犯了啥病,唱那段《百花盛开春满园》时,张着嘴急得脖子青筋直暴就是拉不上最高音。就在这节骨眼上,八岁革命小将雪儿蹦上戏台,高嚎一声 “你只想三百亩夺取高产”,硬是接下去救了场。人才难得,剧团带走了雪儿,还培养她读了科班。有身段有气质有内功,雪儿很快成长为剧团台柱子、副团长。她拿手节目多,《尤三姐》《伏羊节》《城头听涛》《淮扬菜》场场人气爆棚,每场收到的鲜花能装一卡车。
如今的木叶博剧团名气很大。内行人知道,别看他们貌似草台班子,但这里藏龙卧虎,说不定哪天就踩着红地毯唱进国家大剧院。现在追星看戏的人,其中不乏高知,譬如某大学知名教授、东欧某驻外使节,还有青羽、子藴、华章等一批知名作家,总粉丝已突破两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