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宝宝姥姥奶奶 |
分类: 友爱亲情 |
入夜,刚睡下不久的宝宝哭闹起来。年轻的妈妈很着急,连忙替宝宝量体温并査看全身,噢,终于发现问题了——脖子上有半个蚕豆大的包块。这事吓坏了随女儿一起生活的姥姥,也惊动了刚从乡下来的奶奶。
“快去社区医院看医生!”妈妈毫不犹豫。姥姥白了女儿一眼:“不行,咱又不是乡下人,怎能在这里看,得去市儿童医院请专家看。你小时候生病,从来都是在儿童医院看的,那里医疗水平不一样。”乡下奶奶走上前一瞧:“不就是蚊虫叮的一个包嘛,没事的,抺点六神花露水或风油精就好了。”没人理会这乡下奶奶的唠叨,一家人驾车飞奔市儿童医院看急疹。家里只剩下乡下奶奶一个人的时候,她叹了口气:“烧钱哟。”声音轻得几乎只有她自己能听到。
好不容易挂了个专家号。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医生朝宝宝患处瞄了一眼,用摄子夹起一颗酒精棉球,朝小包上轻轻涂了一下,宝宝受酒精刺激,哭得更厉害了,医生却说:“好了,没事了,你们回去吧。”姥姥很不满意:“医生,你总得做个化验、开点药吧?我家虽住在郊区别墅,宝宝却是主城区户口,我们有医保市民卡的。”老医生摇摇头:“蚊虫叮咬,无需小题大做。”
姥姥非常恼火,指着医生鼻子:“哼,敷衍了事,出了问题你得承担责任!”医生听了这话也板下脸:“什么意思?我看病当然负责啦。告诉你,我从医三十年,还没见过谁被蚊子咬死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前家乡友人在酒桌上向我们讲述她作为“乡下奶奶”这段亲身经历时,朋友们都被老医生那句“我从医三十年,还没见过谁被蚊子咬死的”回答逗笑得喷饭。
在我看来,这则故事不仅搞笑,它所折射出的婚姻、家庭、育儿、就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值得人们去冷静思考认真反思。
城乡一体化了,许多优秀的农村后生经过打拼在城里安了家,但有些城里人,骨子里至今还瞧不起乡下人。“城里佬佬”的言行举止,处处显摆自己“贵族血统”身段,面对自己的无知还死要面子强词夺理,且不论她对事情的看法对与错,其优越感心性与挑逗性言辞,对维护儿女婚姻、家庭和睦都是有害无益的。“乡下奶奶”面对“城里佬佬”的盛气凌人不气不恼,面对把蚊咬当生病不争论,彰显了善良与大度。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能够把孩子拉扯大,应当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育儿经验。但也有例外,譬如处处依赖父毌帮自己带孩子的“娇小姐”,或孩子一有不适就往医院送的有钱人,即便到了当姥姥的年龄,也弄不清儿童遇到的常识性问题该怎么处理。而普通平民则不然,他们在艰难的摸爬滚打中增加阅历,悟出了不少实践真知。伟人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不能说是绝对真理,但确实有它一定的道理。
许多医院销药数量与医生的收益是挂钩的,于是应运而生了“过度医疗”现象。不过,社会是多元化的,恪守医德的医生也大有人在。我们看到,故事中的“老医生”就是一个很有医德操守的好医生,即便面对“城里佬佬”那种贵族式显摆,刁蛮式无端指责,他也决不“过度医疗”让患者花冤枉钱。我们为社会仍有阳光一面而感到欢欣,也为某些有钱人以为做化验多用药才是对患者负责任的错误认识感到幼稚可笑。
愿为人父母者多向“乡下奶奶”学习,年轻时不当甩手掌柜,亲力亲为照应好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知冷知热的称职爹妈,老来把实践中摸索出的有益经验提供给儿女培育孙辈。老人与亲友、子女、他人相处,应善良大度宽以待人,不做讨嫌之人,更不做恶公嫌婆,切实在家庭里起到表率和维护稳定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