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七十九岁时登长城留影
我现在居住的地方离家乡三百多公里。尽管妻子儿女都在身边,自己也做着一份兼职工作,但我坚持每个月都抽暇回老家小住数日。不为别的,只为在家陪伴八旬老娘。
准确地说,妈妈已没有家。自父亲十五年前离世后,她的“老窝”随之解体,从此居无定所,过着流浪般的生活——在五个子女家流动,随她住谁家、住多长时间。她的衣物,也是这家丢几件那家放几套,好在她记性特别好,总记得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晓得换季的衣服到哪里去取。
作为长子,我应该让妈妈有个家的感觉。我在老家小城里的那套住房空关了多年,但任其房价涨跌,我至今没有变卖,因为里面有妈妈的专用床铺、衣柜。她在外面漂泊,我始终感到对不住她。曾请求她来随我们一起生活,但她坚决不同意,她说:“我有帮衬作用也罢,是个累赘也罢,都要一碗水端平,在子女中掌握平衡,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我毎次回家乡,都把她接到我那旧屋子里住几天,她乐意去。
几十年前我们小的时候,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带着一群孩子过日子,她是一言九鼎的家长。父亲在世他们俩有个家,子女们逢年过节去朝拜,她还是领导。可后来这家那家的串门寄居情况不一样了,主人不是她,虽儿媳女婿对她都很尊重,但毕竟不是亲生的,故她从不“参政议政”,乃至连吃什么饭莱也不拿主张,更不嫌好丑咸淡,只是随遇而安。我常想,妈妈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有失落感的。
和我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她就无所顾忌了,我是她的儿子,也是她领导多年的一个兵,她还是家长,吃什么一切顺从她的意思办,出门办什么事情一切听从她的吩咐,乃至到亲友家出人情掏多少钱也根据她的决定。老人家心情不好时,训我骂我几句也没事,我从不顶嘴。想象中,她一定又找回了那久违的家长尊严。虽然她口风甚严,从不议论这家长那家短,但我能猜想到她与我独处的那份舒心。
我还是妈妈的一个好听众。老人爱叙旧,喜欢讲那尘封多年的往事,可年轻人不愿意听这些,也没有时间听她说。偏偏我是一个爱舞文弄墨之人,再多再长的故事我也乐意听她讲完,且觉得年代越是久远的故事越有品味价值,它能给人以感悟与启迪。如此,娘儿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我把这些故事碎片记录整理下来,写成文章后念给她听,妈妈显得很开心——儿子始终尊重她崇拜她。
妈妈生于民国,家境富裕,念过私塾,年少时过的是富家小姐生活。土改后,外公家财产悉数充公,她远嫁给了我那贫农的父亲,从此几乎没再过上好日子。先是不会干农活遭受婆婆姑子白眼,进单位当食堂会计没几年又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下放到农村,一个人下田劳作挣工分换粮食,艰难地抚养着五个孩子。待到子女长大后,又各人成家另立门户自顾不暇,谁也没让她沾上啥光,她大半辈子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妈妈八十有三了,大家手头也宽泛了,我觉得,当儿子的应当尽量弥补一点她的遗憾。
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妈妈还总是把我当个没长大的孩子,多是她在照应着我的生活——做饭、冼衣服,但她做得开心。也汻,在她看来陪伴是一种很好的亲情体现。
子欲养而亲不待。挤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妈妈,我觉得应该比人不在时烧纸钱表孝心实诚。
本文被选用在新浪博客首页(2015.07.10)
选稿老师:大唐飞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