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一个可以触摸的梦

标签:
捷克布拉格古堡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自由行杂谈 |
分类: 游记 |

梦就像时间一样,抓不到、摸不着,没有人能够触摸到自己的梦。
然而,有一座城市,走进她就像在做一场梦,老桥、城堡、广场、街巷,甚至一幢楼、一簇瓦都美得不那么真实,像是在梦中。然而,她又那么富有质感,任你流连,任你感知,任你触摸,任你品味和赏玩。
她就是古堡之路的终点——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查理四世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和波西米亚王国的都城。
奥匈帝国统治期间,布拉格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布拉格依山傍水,古迹众多,建筑风格丰富,色彩明快,是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我去布拉格是2014年的初冬,没有金秋的斑斓,没有隆冬的冰莹,但布拉格的美依然令人迷醉,现在说起来,依旧像是在谈论一场梦。
游历布拉格的念头源自上海世博会,捷克馆关于查理大桥的介绍撩起了我对那座城市的向往,甚至有了亲手触摸桥上那些黢黑雕像的冲动,不过,当时只是想想而已。
时隔四年,真的到了布拉格,住在老城,安排停当后,用Google搜的首先就是查理大桥。
布拉格是个多桥之城,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河面上有18座桥,其中,查理大桥是横跨两岸的第一座桥,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布拉格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
查理大桥于1357年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之命而建,1400年竣工,是当时加冕御道的一部分,也是联通老城与城堡的交通要道。
查理大桥以罗马天使桥为模本,是哥特式建桥艺术和巴洛克式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桥的两端建有装饰着巴洛克式浮雕的哥特式塔楼,桥身两侧矗立着30座学者、圣徒和保护神的雕像,它们都是捷克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雕像美术馆”。
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大桥的守护者圣约翰,他曾经是布拉格教区的主教,1393年因拒绝透露王后向他告解的秘密,被恼怒的波西米亚国王派人扔进河里,成为天主教会中第一位因保守告解秘密而遇难的殉道者。
尽管现在桥上的雕像是复制品,但人们还是相信,只要用心触摸,就会带来一生的幸福。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从3岁开始便在桥上玩耍,对这座桥情有独钟。
1924年5月,重病中的卡夫卡曾对守候在身边的朋友说,“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布拉格城堡建在伏尔塔瓦河西岸的拜特申山丘上,始建于公元9世纪,曾经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后来成为皇家宫殿,现今的总统府也设在这里,仍然是捷克的政治中心。
城堡经过多次改建、完善,集中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也是布拉格最吸引游客的游览胜地之一。
城堡由三座庭院组成。
第一庭院门柱上方的雕塑复制的是《巨人角斗》。
第二庭院的大门叫做马蒂亚斯门,建于1614年,是波西米亚首座巴洛克式建筑。
第二庭院中的科尔喷泉和圣十字教堂。
第三庭院是整个城堡建筑群的核心,包括圣维特大教堂、圣乔治教堂和旧皇宫等。
圣维特大教堂是座恢弘的哥特式建筑,塔高97米,号称能够触到上帝的足尖,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标。
教堂始建于公元929年,原先是圆顶,后来改建为长方形,1344年,当时还是王储的查理策动改建哥特式,历经几个世纪,直到1929年这座教堂才正式完工。
圣维特大教堂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它是波西米亚历代君主加冕和辞世后的安息地,教堂中的祭坛、棺椁和彩窗等都是艺术珍品。
圣约翰(1736年反宗教改革者)之墓1930年由巴洛克建筑师艾拉许用20吨纯银打造,并饰有许多精美的木雕,据说墓中的圣骨至今仍未腐烂。
圣乔治教堂位于圣维特大教堂的后面,红墙、双塔,非常亮眼,是捷克保存最为完好的仿罗马式建筑。
教堂于公元920年建成,虽然经过了几次大修,但教堂的基石和两座尖塔一直从10世纪保存至今。
维拉迪斯拉夫大厅是我对旧皇宫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大厅建于1486-1502年,肋骨状的横梁支撑着拱形圆顶,显得阔大、古朴。
这里曾是骑士们进行马上竞技和举行国王加冕仪式等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
城堡内除了有教堂、皇宫等宏伟建筑外,还有一条游人趋之若鹜的窄巷——黄金巷。
巷子中小巧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像是童话中的场景。
这里曾经是仆人和工匠居住的地方,后来聚集了许多为国王炼金的术士,由此,便被称作黄金巷。
19世纪后这里逐渐变成了贫民窟,20世纪中期重新规划,将原本的房舍改成了售卖手工艺品和纪念品的特色小店。
卡夫卡曾经居住过的22号现在成了一间小书屋,售卖卡夫卡作品集和各色纪念品。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是布拉格最古老的修道院,建在拜特申山丘一个绿荫环抱的幽僻之处,隐于山林却名噪于世,盖因它那装饰华美的巴洛克风格图书馆。
神学图书馆建于1679年,藏书2万多册,精美的穹顶画由时任修道院院长亲自绘制,表现的是关于智慧、知识、教育等方面的题材,每个主题下面,后人还标注了拉丁文短语。比如,“智慧比权力和力量更有用”、“智慧掌控一切虔诚紧随而至”等等。
哲学图书馆建于18世纪晚期,穹顶画“人类灵魂发展”描绘的是人类在科学和宗教领域取得的成就。
馆内藏书5万多册,包罗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
1812年拿破仑的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专程造访,赠送了一批卢浮宫藏画和凡尔赛宫花园的园艺书籍,这些礼物至今依然收藏在这间图书馆左边最高层的书架上。
记得2014年在维也纳参观有“世界最美图书馆”之称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时,曾被馆内宫殿般的装饰惊呆。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虽然不及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气派,但精美华丽程度毫不逊色,难怪它从未掉过“世界最美图书馆”的榜单。
布拉格老城在伏尔塔瓦河东岸,走过查理大桥,向东穿过迷宫般青石铺就的街巷,约莫五、六分钟的样子,就到了老城的中心——老城广场。
老城广场曾经是11、12世纪中欧贸易的重要集市之一,如今也是摊档林立,游人如织。
虽然并不存在蔡依林在《布拉格广场》中唱到的许愿池,但依然是布拉格人气最旺的地方。
老城广场俯瞰

两座尖塔是有着“魔鬼教堂”绰号的泰恩教堂;
画面左下角椭圆形建筑是宗教改革运动先驱胡斯殉难500周年纪念碑。
胡斯曾任布拉格大学校长,因揭露罗马教廷借兜售“赎罪券”敛财的腐败行为,1415年以“异端罪”被处以火刑。
他的死直接导致了1419年胡斯战争的爆发。
泰恩教堂是老城广场的地标,建于1365年,由于外形酷似童话中的魔鬼城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魔鬼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也在老城广场,建于1737年,被称作是布拉格最美的巴洛克式教堂。1787年莫扎特曾在此用教堂的管风琴演奏。
老城广场最惹眼的建筑当属老市政厅,它的塔楼南墙上装有世界最著名的天文钟。
天文钟由“天文表盘”、“日历表盘”和“耶稣与十二使徒”三部分组成。
天文表盘是1410年一位杰出钟表匠在天文学家的协助下,按照“地心说”原理设计制造的,主要显示的是时间和天文星象信息。
日历表盘是1490年由另一位钟表匠制造,显示的是星象图标和不同月份的生活场景。表盘最外圈的365个格子,表示一年的365天,每个格子都标注着这一天纪念的圣人名字。
天文表盘一天转一圈,日历表盘一年转一圈。
每天早九点至晚九点整点的时候,表盘上面的小窗会自动打开,伴随着自鸣钟声,耶稣的十二使徒便会在窗口走马灯般一一出现。
老市政厅是俯瞰布拉格的最佳位置。
登上钟楼顶层,满视野都是色彩艳丽的红屋顶,此刻,才更能品出这座城市的韵味。
“一分钟之屋”是幢紧邻老市政厅的四层小楼,外墙的刮画叙述的是《圣经》和神话故事,虽然只有单色,但明暗深浅的变化,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一分钟之屋”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里离市政厅只有一分钟的路程;
另一种说法是这里曾住过一位烟草商,他卖的香烟只需一分钟便可吸完。
其实,对于游客特别是喜欢文学的游客来说,刮画和房屋名字的来历都不重要,重要的这里是1889-1896年卡夫卡一家的住所。
说到卡夫卡,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他的印记,不经意间就会在某个角落与其邂逅。
老城一座大型超市门外有尊卡夫卡电控头像,由若干层金属块组成,每一层都可以转动,转动过程中,头像扭曲、变形,然后复原,再扭曲、变形,然后再复原...循环往复,似乎是用另一种方式阐释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表达的文学意象。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如果在某一个夜晚,夜幕遮蔽了浩瀚天穹,整座城都在古老煤气街灯的光影中摇曳,试想,布拉格除了神秘还能有什么?
或许,还有梦——由一个个鲜活片段连缀起来,可以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知,关于诗和远方的梦。
2014年捷奥匈之旅的游记拖了3年多也没写完,缺的除了库特纳霍拉小镇外,主要就是布拉格部分。
恰好布拉格是古堡之路的终点,借这个机会把压在硬盘中的照片整理出来,充实一下古堡之路的内容,也算是补交迟迟没有完成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