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小记(一)
最近因为身体的缘故一直卧床修养。不过,恰巧多了很多闲暇的时间用来读书看报,也顺便梳理梳理前段略显凌乱的思绪。这段时间倒是看了蛮多东西,其中最为推崇的便是大前研一的《企业参谋》,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的确有着一些醍醐灌顶之效。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著名企业家出书,有些是个人传记,也有一些是讲述经营之道,这些带有“前车之鉴”的总结的确为很多企业提供了参考和样本,但大多还是在讲“术”,很少有“布道”之说。也就是说,很多书籍都是在讲“战术”,很少讲解“战略”,而真的要得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关于“战略”问题的参考文献,虽说内容枯燥了些,但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不过这也可能是中国民营市场的需要吧——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因为种种原因还处在“发生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生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很少有企业对于现象的本质、企业的体系、经营策略进行深入思考,长效解决。就跟修马路一样:先修马路先通车,过了5年、8年后,路面轧坏了,打“补丁”,修;路面不够用了,再拓宽,往宽里没有办法拓了就往上下空间拓展,修隧道、修高架。那试问一下:为何不在5年、8年前规划马路的时候,就把这条路规划成具有50年、80年或者更远一点的承载能力的路呢?
我倒是很赞同《企业参谋》里对于质疑式管理及管理会计学的动态考量的管理方式,也很是慨叹早在数年前,这位“日本企业战略之父”便能透晓这么多企业经营的“根本”,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这里,也感谢一下送书之人,陈景浩陈兄:这礼物可是千金难买啊!再次谢过!
除了《企业参谋》,倒是也看了一些宏观经济及媒体运营方面的东西,不过说实话有蛮多东西都不是很懂,看来“才疏学浅”这个词我用正合适。还有一些财经类的新鲜事也挺有意思,比如东莞“制造之都”保卫战(通过加大科技技术含量对于传统的依靠简单出卖廉价劳动力的高密度加工模式进行改革)、海航迁址一号航站楼(简单的迁址,代表着中国航空客运运营模式的改革)、美国政府施救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等等。
说这些,不是为了显耀我知识面有多宽,其实,我的确是无东西可“晒”。只是希望告诉身边的人们:当埋头做事情做不出头绪的时候,你会有种被掏空了的感觉,为人处事便没有更多东西作为资本和“底气”。此时,抬头看天,或环顾四周,也许你会看到另外的风景。且,做学问一定要扎实!不过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只有病了,才有时间。合理调配时间和强度,保重自己才是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