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冯仑 |
分类: 楼市人物 |
“冯”人“冯”事
撰文/杜欣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好叫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来形容笔下的这个人物。查看资料,搜索到很多媒体写关于冯仑的故事,也使用了很多词语,冠与了很多称谓,比如“地产教父”、“地产思想者”,等等。
也许是想特立独行,也许是不愿意重复那些带着光环的塑造,我还是想“守正出奇”一下,把人物展现得更加立体与鲜活……
掐指算算,与冯仑相识倒是有些时日。每次见面,总是两个场景——闲散,远远地便招手,然后是灿烂的微笑;匆忙,快速地辗转在一个又一个场面或目的地之间,只是匆匆地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真的到了要写关于他的文字的时候,我却陷入一阵停顿和思考——这位即将要写进文章里的人物,我了解多少?
【史】
1959年生于陕西。原本只是一个深谙马列之道的读书之人,外表斯文、内心柔弱。然而,却不安分地由北京的庙堂之上,跑到海南的江湖之远。缔造万通,专职董事长,至今十五载有余……
很难想象1982年1月份凌晨4点多,一个23岁不到的青年坐着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场景。那时候的冯仑应该跟所有年轻人一样,带着对首都的惊喜,怀揣抱负;很难想象1991年,几张桌子,一间屋子,数个兄弟,满腔壮志,万通的创业由此开始。昔日的万通六雄,都曾是热血青年,好学生、好党员,创业时候的艰难与辛苦,快乐与激情,可能只有当时的那些人才能切身体会。关于那时候的冯仑,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老照片来回忆,但还是能够体会出些什么,比如胆识,比如智慧,比如创业时候的坚持……
冯仑信奉老庄之道,不善理财,喜读书写字。当我们捧读起那些“冯式语录”、“冯言冯语”等等专属作品时,跃然纸上的思想与跳跃,使冯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清晰起来。
【韧】
冯仑也有偶像,是阿拉法特,一个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与中东和平事业的人。他一度距离梦想的实现近在咫尺。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不久,巴以局势风云突变、急转直下,阿拉法特在人生暮年也再度陷入重重困境,最终身染重疾、客死他乡。
冯仑崇拜阿拉法特坚毅顽强、不屈不挠,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一次电视采访里,冯仑对拿着麦克风的记者说:“有些男人算是有毅力,做成了(事情),算是补偿,可以津津乐道。而阿拉法特,一个男人,为了一个信念,做一个事情,他是从59年开始做,做了45年,最后还没有做成,没做成还一直做,最后一直也没有做成。一个人只要坚持一定的时间,最后成不成不重要,时间本身就是业绩。假如你做记者,天天举着话筒,举50年,这就是一种坚持出来的业绩……”
冯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伟大是熬出来的。”从“香港模式”与“美国模式”之间的战略转移,到参与建设美国新世贸,筹建中国中心,冯仑与万通共同坚持着那一直的信仰与梦想。冯仑很喜欢“傻根精神”,第一,傻根有梦想,挣钱娶媳妇盖房子;第二,傻根有韧性,认准了一件事情,一定会坚持。
【奇】
早年的冯仑便不“安分”——别人为了单位分配的房子会安稳地在机关单位混上一辈子,而他却睡过地板、租过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充当“大”庙里的和尚,选择了商海里的弄潮者。
在冯仑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便是挂在墙上的那幅“守正出奇”。
在我眼里,冯仑可以说是个神奇的“常人”。不管是从万通系里分支出来的阳光100和SOHO中国的“奇”,还是万通从“香港”到“美国”,从海南到北京,再到天津、全国的“奇”,冯仑每每的动作、万通每每的战略,都被人称作“奇人”与“奇事”。
但这些“奇”又是在“正”的积淀与前提下。就像冯仑说的,“守正”便是本分,就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引导,依法、依规,老老实实办企业;而“出奇”则是在“守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变通,出奇制胜。
当万通在美国新世贸的中国中心暂时受挫的时候,当美国合作方单方撕毁协议的时候,冯仑依旧把那张信用证递到了美国人的面前:“我们之所以还按照事先约定的标准,开出这份信用证,是想表示我们讲求诚信。这,是给纽约一个承诺,给美国一个承诺……”
【凡】
冯仑是个常人,有血有肉,可以说他是书生,因为嘻笑怒骂,似乎摆脱不了文人的义气;也可以说他是汉子,血性方刚,能够担当。总之,他是鲜活而感性的男人,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事业。他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透过车窗,听着一些时下流行的音乐,举着各色的报纸,看着街上的人与物。他也喜欢去跋涉和游历,从重走玄奘之路,到春节的迈阿密之旅,看着他或是憨实的笑颜,或是倚栏远眺的闲适,作为观众的我总会或是紧张地担忧,或是会心地微笑——因为被他的那些场面与心智所感染。
冯仑的平常还表现在他的平易和大度。每每跟他相遇,除了礼节性的称上一句“冯董”,在他身上并不能感受到诸多企业管理者特有的“高度”和“架子”。见了人,他总是灿烂而从容地笑着,能让你仿佛背靠在一棵参天大树上,深呼吸,空气的新鲜和绿色的平静深入你的骨髓。我想,冯仑就是那让人依靠与尊敬的大树吧。
【忙】
很多次与冯仑的相遇大都是匆匆。从周遭人对他的评价里,一致的看法中有这么一条:冯仑很忙。几个媒体的记者跟我说,对他的访谈都是在车里、路途上进行的。从一些电视专题的影像上,我们还能看到他车内的场景——一摞高高厚厚的资料或者报纸,一部常不离手的手机,一个忙碌的身影。这忙碌好像又在说明着他对时间的点滴珍惜。哪怕是45分钟的路程上,他也能忙上一些自己想忙的事情。
【学】
而在这忙碌间,冯仑会定期逛书店,这似乎又是一种“闲”。有一天聊天,不经意间听他提到《长尾理论》,那是前不久亚马逊畅销类管理类图书第一名。看来他在读书方面总是“时髦”的。冯仑博学,在业内尽人皆知。从诸子百家,水浒三国,武侠小说,言情名著到西方名著,他都读。读完了,便是思考与沉淀。他经常倡导自己的企业要“学先进,傍大款”:“你谦虚一下,成本低,跟人家学习,人家还请你吃饭,这成本忒低……”看来特有的冯氏幽默为我们讲述了“学习”的道理。
……
尾声:
冯仑总是把万通比作“龟”:“龟之所以长命百岁,与它的特性有很大关系:一是龟总是紧贴大地,不是高高在上,高高在上往往容易跌下来,而龟不存在跌落的危险;其二,龟有壳,不怕碰撞,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有抗风险的能力;第三,龟很稳,很少动作,这样能积蓄能量,减少耗费;第四,龟是很善的动物,从不伤害他人。龟身上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很特别的比喻,让人很难忘怀。
文字该结束了,可我的题目还没有想好,冯仑身上可以说的点点滴滴也似乎无法穷尽。回顾上面的文字,总觉得有些缺失——小女子柔软的文字无法如理想当中那样将这个“智者”诉求的完美。
文字里的冯仑是否活灵活现,是否如真实的一样,还是请那些读文字的人去体会与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