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态炎凉 |
如此国人之二
又是在飞机场的见闻。
连续几天忙得晕头转向。接着是驾车外地出差——公家行为。跑了外地之后还是继续六、日飞北京——私人行为。
首都机场,非国际航线和非主要城市航线的飞机依然停靠的离候机楼很远,要乘摆渡车。
此时的天,是雨前的闷热,虽然这热没有让人窒息,但还是出了一身汗。
人上的差不多了,车却迟迟不动。
背对着大门的我,突然感觉身后的人在向车外流动。回头,才看到“此车”里的人正向不远处的“彼车”移动。是“此车”故障?还是“此车”另有任务?机场的地勤人员并无一人作出解释。
于是,一百多号人,拖着行李,抱着孩子,全挤进了一个车里,让我想起了交通拥堵时候的公交车。
车子七拐八绕到了泊车点。途中,我特佩服一位挤在我身边的外国友人,“功夫”好是高深—— 一米八几的块头更是几乎悬于车厢,只是用手尖顶着车顶的拉杆作为支撑。
下了车,取行李。13号传送带。
在等行李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早年的小品,好像是某年春节晚会上黄宏的主演。里面经典的台词(东北腔):“亚运会的时候,为了欢迎外宾,俺看那霓虹灯写着‘北京欢迎您’。多客气啊!没过两天,再一看,变成‘北京欢迎你’。俺心思这亚运会开完了,外宾走了,都是中国人了,自家人跟自家人就不客气了,称‘你’也没啥。再过两天,旁边的单立人没有了,又变成‘北京欢迎尔’了……”
工作上,我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大概类似于“公关”、“外联”、“业务员”、“客服”、“后勤”和“扫尾办公室”等等数个角色的混杂。不过好像是哪样也没有做好,而且我所作的又不像技术工种那样专业,看来不是个合格的员工。
不过倒是一贯倡导着“服务”。
一个朋友一贯主导技术为先,经常对我这种“服务”类型的人加以轻视:“‘服务’无非就是陪人喝酒吃饭,你去陪他们吃饭喝酒啊,不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资源和人际了嘛。”
我一直都反驳:“现在很多地方的确是不喝酒,办不成事情。但第一,我确实不胜酒力,现在几乎不参与任何应酬的场合。第二,‘服务’一词如果理解成‘吃好喝好’,稍显肤浅。‘服务’首先在‘服务’的策略与方向,除了对客户周到细致,更主要的是提供给客户的产品要科学而系统,要符合客户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其次,怎么样把好的技术与策略传递给客户,沟通与客户,这个也是‘服务’。最后,‘服务’讲究一个态度和持续。不是心情好了就服务好些,心情差了就懒得搭理;更不是有领导检查了就做的好些,没有领导监督了就做的差些。总之,‘服务’需要合理的沟通与交流的技巧,需要一贯的服务行为与服务态度,需要不断地服务企业自身不断地提高与进步……”
最近,因为是雷雨季,航班减了一半,票价涨了一半。
希望不单是航空部门,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包括在内,你们的“价”涨了,但“服务”不能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