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归来不看院

标签:
王家大院旅游 |
分类: 背着青春到处走 |
“王家归来不看院”,很早以前地铁上的广告语。当我在王家大院的重重院落里逡巡,当我最终在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青砖路上迷失了方向,我发现我在王家硕大的宅院里,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明清之际,海内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晋商也,晋商最富者灵石王家也。”王家大院是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兴建的,其中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兴建的红门堡、高家崖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现对外开放,面积4.5万平方米,深宅大院123座,房屋1118间。
等着买票的时候,我探头向里张望。一条向上延伸的路,旁边攀墙的植物已变成蓬蓬枯草。墙尽处是一座院门,阳光正好照在门口高挑的两盏灯笼上。
庭院深深深几许。真正置身王家大院中,才知“院”这个字,还可以这么用。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两进院,三进院,四合院,完全就是一座城堡,由数不清的小院挨在一起。每一座小院都是四壁围合,院与院之间有拱门相连。跨过一条门槛又是另一条,出了一座院门又进另一座,似乎永远迈不出青灰砖墙的包围。
小院里,一样的砖石,一样的木檩,一样的层楼。不,不,应该会有不同,只是看的太多太多,都是这样灰土土的颜色,连仅有一些色彩的灯笼都积上了岁月风尘。
每座小院里有祭祖堂、绣楼、厨院、塾院等。终于,看到一间喜兴的婚房,不由眼前一亮。可是想那嫁入深宅的女子,能有几次可以步出这小小一团火红,这一团火红能有几天就变了颜色。即使跨出自家小屋,也是身陷重重大院,岂不寂寞?
我的眼睛,总是试图超越这一层又一层厚重的砖墙,去寻找一些不同。哪怕只是高高的仰头,望天。
哪怕是紧紧闭锁的柴门后面,露出的几张花纸;哪怕是窗沿上摆放的,系上了红缨络的王家砖雕。这些是当作工艺品来售卖的,想是后人之作。
红门堡建筑群,呈现“王”字格局。中间较宽的路就是王字中间的一竖。它的两边横向延伸出去也各有小路和院落。
向上走啊走,爬到最高处,恍惚中站到了京城的古老城墙上。
走得累了,想一想,眼前所见,不过王家大院的四分之一。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代嘉庆,王氏族人不断造屋,渐渐形成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成为如今清代民居的集大成者,赢得“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的赞誉。
晋中著名的大院还有三家,渠家,曹家,乔家。他们各具特色,并分别用阔、逸等字来概况。据说四家中最美的,是王家。我眼拙,仅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不能细细地去发现那些砖、石、木雕之美。
好玩的是,四大家的发家,多是靠着发豆芽、做豆腐,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营生,却成就了如此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