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
(2009-09-23 15:41:43)
标签:
养生保健秋分秋冻阴气杂谈 |
分类: 精彩博文 |
秋季养生基本原则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天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内经》里说:“秋冬养阴”。
精神调养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它属金,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秋季应以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荣平之气。
起居调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民间流传的谚语。它正符合了《内经》所提到的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自“立秋”节气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我们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因此秋季应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
秋季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初秋时节应本着避高温的原则,延续夏季时期夜卧早起的习惯,以预防劳气伤阴的后果,按照晚睡顺应阴气,早起顺应阳气的原则进行睡眠养生。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该本着避潮湿、避寒凉的原则,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而且人体的生理变化同自然界的变化一样,到了秋季由生长到收获,导致人们的劳动强度增加而产生困倦感,人们经常有疲乏、易困的现象出现,这就是“秋乏”现象的产生,秋季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
饮食调养
秋季是肺金当令之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簌等证。因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
秋季吐纳健身法
①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
②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颚,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
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专家提醒,在干燥的秋季需防“秋燥”。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服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所致。燥性干,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容、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燥邪易伤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输布,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
多吃水果蔬菜,以利润肠通便。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蔬菜如韭菜、芋头、药芹等,晚饭前再喝一杯蜂蜜水。
在秋天里多喝些适应的汤,即营养又美容。茶树菇排骨汤能消脂,清肠胃,有瘦身作用;冬瓜陈皮老鸭汤能开胃健脾、润颜;西瓜乌鸡汤尤其能润肤养颜。
秋季常见病是腹泻,补充些汤汤水水很重要。除多喝些白开水外,选用百合、蜂蜜、银耳等,制成银耳冰糖羹、百合汤更佳。
秋季干燥容易使人上火,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良好的效果。
多吃水果不等于乱吃水果,这几种水果不能空腹吃:西红柿、柿子、香蕉、桔子、甘蔗、鲜荔枝、山楂,空腹吃这些水果容易对胃产生不良影响,不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