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方之祖:桂枝汤

(2009-05-25 12:09:55)
标签:

保健

桂枝汤

太阳病

营卫

方之祖

健康

分类: 中医中药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的第一方,后世称为群方之祖,是经方派的代表方剂。
   桂枝汤的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的功效和方义: 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配伍: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后人誉之为群方之祖魁。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具有调和营卫之功。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草——调和诸药,且与桂枝相配以辛甘发散。与芍药为伍,以酸甘化阴。
 
   桂枝汤的用途: 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据文献报道,本方常用于以下疾病治疗,如呼吸系统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循环系统的各种微小血管病变、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血压异常等,以畏寒气短、心悸胸闷、舌淡苔白、脉缓迟弱等为特征者;神经系统的失眠、多寐、健忘、交感神经紧张症等;内分泌系统的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非黄疸性黄汗及无汗症等。上述各种疾病均应以营卫不调为辨证关键。 以此为基础,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多种因正气素弱,或脾胃、气血、营卫、阴阳失调,或外感风寒之邪导致营卫不和的基础上,出现的妇科、儿科疾病。在皮肤科方面,可用于治疗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过敏性紫癜等以营卫不和,或邪气乘虚客于营卫为审证要点。 总之,本方临床运用甚为广泛,但探其规律,多以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而病性偏寒者为辨证眼目。
    桂枝汤的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解热镇痛、抗过敏、改善心脑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机能等诸多药理效应。有研究者认为,本方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营卫不和所致的体温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状态趋向正常;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对心阳虚所致的汗腺分泌异常进行调节;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进行调节;对大肠功能失常所致久利或便秘进行调节。
 
   《伤寒论》里桂枝汤的相关条文: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6)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028)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0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0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054)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0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0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0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